拟态环境的形成及其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被引:23
作者
李建宏 [1 ]
沈彤 [2 ]
李雪铭 [3 ]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2]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拟态环境; 现实环境; 心理环境; 偏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5.6 [环境与生理心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由对现实环境的直接感知转变为通过大众媒体打造的拟态环境来对客观世界间接的认知。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的出现,使人们在认识现实环境时产生了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环境,而这种经过"二次加工"的心理环境正是拟态环境形成的关键。从三个方向探讨拟态环境的形成及其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出拟态环境的心理学实质,这三个方向是:(1)从拟态环境的传播者以及受众这两个主体角度出发分析拟态环境的形成;(2)从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的依赖、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的反作用以及二者的偏离三个方面阐述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逻辑关系;(3)从心理学视角探索拟态环境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媒体暴力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 [J].
魏华 ;
张丛丽 ;
周宗奎 ;
金琼 ;
田媛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 (05) :489-494
[2]   简论拟态环境 [J].
朱婧 .
新闻爱好者, 2009, (19) :8-9
[3]   “拟态环境”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J].
赵建国 .
新闻界, 2008, (04) :92-93
[4]   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 [J].
李婧洁 ;
张卫 ;
甄霜菊 ;
梁娟 ;
章聪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02) :108-112
[5]   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 [J].
葛鲁嘉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1) :103-108
[6]   试论大众传播的隐性功能 [J].
李拉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6) :7-12+28
[7]  
试论拟态环境之整体优化[D]. 牛新权.河北大学 2004
[8]   The use of a virtual city model for assessing equity in access to views [J].
Yasumoto, Shinya ;
Jones, Andrew P. ;
Nakaya, Tomoki ;
Yano, Keiji .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11, 35 (06) :464-473
[9]  
Holonic multilevel simulation of complex systems: Application to real-time pedestrians simulation in virtual urban environment[J] . Nicolas Gaud,Stéphane Galland,Franck Gechter,Vincent Hilaire,Abderrafiaa Koukam.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 2008 (10)
[10]  
Assessing human reorientation ability insid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s: the effects of retention interval and landmark characteristics[J] . Andrea Bosco,Luciana Picucci,Alessandro O. Caffò,Giulio E. Lancioni,Valérie Gyselinck.Cognitive Processing .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