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实质刑法解释论的来源、功能与意义

被引:24
作者
刘艳红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来源; 功能; 意义;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5.05.005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当下中国的刑法学界,形式与实质解释论之争倍受关注,然而,争论之中也存在着对形式与实质解释论的来源、功能与意义等诸多根本性问题的误解,从而亟需澄清。在理论来源上,形式与实质解释论肇始于日本刑法学界,在我国则出现在1997年现行《刑法》颁布之后,其契机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典化地位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重构我国犯罪论体系之时代需求;实质解释既是对作为犯罪成立条件之一的构成要件的解释,也是对犯罪成立所有条件的解释,同时还是对全体刑罚法规的解释,这就是实质解释论同时也是形式解释论的功能;在对立意义上,形式与实质解释论的对立既是一种方法论的对立,也是阶层论犯罪论体系之下犯罪论立场的对立,同时也是刑法观的对立。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21]  
刑法讲义总论.[M].(日) 大谷实;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2]   刑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J].
周详 .
法学研究, 2010, 32 (03) :57-70
[23]   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刑法学的反思性检讨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2008, 13 (06) :96-111
[24]   学术之盛需要学派之争 [J].
张明楷 .
环球法律评论, 2005, (01) :50-57+114
[25]   罪刑法定视域中的刑法适用解释 [J].
梁根林 .
中国法学, 2004, (03) :122-133
[26]   刑法学研讨会发言摘要 [J].
陈兴良 ;
张文 ;
刘生荣 ;
阮齐林 ;
鲜铁可 .
法学研究, 1997, (05) :145-155
[27]  
刑法学.[M].张明楷编著;.法律出版社.1999,
[28]  
刑事司法研究.[M].陈兴良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
[29]  
刑法解释论.[M].李希慧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30]  
中国刑法学.[M].高铭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