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视角下中国的产业、城市和区域——国内空间经济学最新进展综述

被引:22
作者
陈建军 [1 ]
黄洁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产业; 城市; 区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空间经济学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研究了集聚的动力、形态与效应问题,解释了空间因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内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从集聚的形态,包括产业集聚、城市和城市群、一体化区域等方面入手,通过研究中国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进而探讨了集聚的成因,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两个在中国具有特别意义的因素对集聚形成的作用,分析了各种集聚形态所产生的效应。这些研究承认地区发展差异化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协调发展举足轻重,从而为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理论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经济学自身的发展空间。今后,国内空间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将会集中在理论创新研究、集聚微观机制的拓展研究、集聚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上。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 [J].
陈良文 ;
杨开忠 .
当代经济科学, 2007, (03) :35-42+124
[2]   集聚效应、集聚效率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化 [J].
高鸿鹰 ;
武康平 .
统计研究, 2007, (03) :43-47
[3]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J].
王忠诚 ;
李金莲 .
经济地理, 2006, (S2) :83-86
[4]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FDI区位选择——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黄肖琦 ;
柴敏 .
管理世界, 2006, (10) :7-13+26+171
[5]   产业集群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为例 [J].
王世营 ;
蔡军 .
城市规划, 2006, (07) :42-47
[6]   产业空间结构与地区产业增长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的研究 [J].
朱英明 .
经济地理, 2006, (03) :387-390
[7]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J].
金煜 ;
陈钊 ;
陆铭 .
经济研究, 2006, (04) :79-89
[8]   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 [J].
黄玖立 ;
李坤望 .
经济学(季刊), 2006, (02) :733-760
[9]   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 [J].
贺灿飞 ;
刘洋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2) :59-69
[10]   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 [J].
林理升 ;
王晔倩 .
经济研究, 2006, (03) :1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