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83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王晨阳
朱云集
宋晓
王永华
岳艳军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光合物质; 积累; 转运; 分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花前14C-同位素标记旗叶的方法,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产物转运及14C同化物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成熟期14C-同化物主要分配在茎鞘中,其分配率为44.31%60.96%;其次在籽粒中,分配率为31.81%40.67%;其中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茎鞘、叶片中的分配率高于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表明成熟时大穗型品种有更多的同化物滞留在茎鞘和叶片中。施氮量对14C-同化物分配率有影响,在施氮量36gm-2处理的茎鞘中分配率下降,而籽粒中的分配率增加,表明增施氮肥促进花前同化物向籽粒中分配。随着籽粒灌浆进程,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率逐渐下降,在籽粒中的分配率逐渐增加,表明营养器官的同化物逐渐向籽粒转运。小麦籽粒的同化物有34.94%来自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65.06%来自开花后同化量,但不同品种、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之间有较大差异。施氮量36gm-2处理的花前转运量、转运率、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均下降,但花后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以及单穗粒重均增加;其中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198的花后贡献率分别为77.84%和56.29%,表明兰考矮早八花后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大于豫麦49-198。两品种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施氮量36gm-2处理高于18gm-2处理,并且大穗型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多穗型品种,表明增施氮肥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增产效应存在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027 / 103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大穗型和中穗型小麦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粒重和产量的关系(英文) [J].
王小燕 ;
于振文 .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10) :1976-1982
[2]   两个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比较研究 [J].
赵会杰 ;
邹琦 ;
张秀英 .
作物学报, 2003, (05) :676-681
[3]   9000kg/公顷小麦施氮量与生理特性分析 [J].
于振文 ;
潘庆民 ;
姜东 ;
张永丽 ;
王东 .
作物学报, 2003, (01) :37-43
[4]   氮素对小麦茎鞘物质贮运和籽粒发育的调节效应 [J].
郭文善 ;
方明奎 ;
王蔚华 ;
朱新开 ;
封超年 ;
彭永欣 .
江苏农业研究, 2001, (04) :1-4
[5]   冬小麦灌浆期14C的同化、分配与调节 [J].
汤利 ;
米国华 ;
张福锁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75-79
[6]   源库调节对灌溉与旱地小麦开花后光合产物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J].
王振林 ;
贺明荣 ;
傅金民 ;
田奇卓 ;
尹燕枰 ;
曹鸿鸣 .
作物学报, 1999, (02) :162-168
[7]   小麦开花后源库关系分析 [J].
郭文善 ;
封超年 ;
严六零 ;
彭永欣 ;
朱新开 ;
宗爱国 .
作物学报, 1995, (03) :334-340
[8]   小麦茎秆贮藏物质的积累与再运转(综述) [J].
王志敏 ;
王树安 ;
苏宝林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4) :369-374
[9]   不同供氮水平下冬小麦叶片中RuBP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变化 [J].
冯福生 ;
陈文龙 ;
李洁 ;
王玉崑 ;
王秋芬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6, (06) :20-22+34
[10]  
PHLOEM UNLOADING: Sieve Element Unloading and Post-Sieve Element Transport[J] . J. W. Patrick.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