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话语的理解、意义生成与接受

被引:26
作者
孙吉胜 [1 ,2 ]
何伟 [1 ]
机构
[1] 外交学院
[2] 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基地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政治语言学; 理解; 意义; 话语接受; 受众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0 [外交、国际关系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6 ; 030208 ; 1407 ;
摘要
在国际政治领域,针对同一话语或事实,不同国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回应,而话语效果的关键在于受众对言语者使用的语言及其构建的社会事实产生了怎样的理解和形成了何种意义。依据国际关系的理解视角,政治话语的理解和接受是意义的社会生产过程。面对某一政治话语或社会事实,话语受众是积极主动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解读话语信息,充分调用背景知识,在情感认知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并做出反应。受众所处的社会语境、其背景知识和情感认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接受效果,表现为完全接受、协商性理解和完全反对这三种立场。探讨国际政治话语的理解、意义生成与和接受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信号释放、对外宣传和印象管理等具体外交实践,也将进一步丰富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议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62+3 +3-4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单边默契、权力非对称与中印边界战争的起源 [J].
尹继武 .
当代亚太, 2016, (05) :33-65+154
[2]   言语习惯与安全困境:超越物质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思考 [J].
袁莎 .
国际安全研究, 2016, 34 (01) :56-79+149
[3]   诚意信号表达与中国外交的战略匹配 [J].
尹继武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5, 32 (03) :1-25
[4]   中国外交转型的微观社会互动分析 [J].
尹继武 .
教学与研究, 2015, (05) :34-43
[5]   地位信号、多重观众与中国外交再定位 [J].
蒲晓宇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4, 31 (02) :25-38
[6]   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 [J].
孙吉胜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3, 30 (01) :12-29
[7]   话语权与文化外交 [J].
胡荣荣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 (05) :64-69
[8]   话语、身份与对外政策——语言与国际关系的后结构主义 [J].
孙吉胜 .
国际政治研究, 2008, (03) :41-57
[9]   理解与情感的解释学解读 [J].
尧新瑜 .
广西社会科学, 2003, (07) :179-181
[10]  
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人权治理[N]. 白阳,王海林,张梦旭,曲翔宇,赵益普.人民日报. 2017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