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加密探测资料解析2009年6月3日商丘强飑线形成机制

被引:30
作者
牛淑贞 [1 ,2 ]
张一平 [1 ,2 ]
席世平 [1 ]
刘伟 [3 ]
梁俊平 [1 ]
机构
[1] 河南省气象台
[2] 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3] 河南省濮阳市气象台
关键词
强飑线; 超级单体风暴; 弓形回波; 形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郑州、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河南省逐分钟自动站等加密探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地区的强飑线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后部横槽携带冷空气沿西北气流下滑与低层暖湿空气在商丘汇聚,在低层辐合线、干线触发下,位于辐合中心的商丘爆发强飑线;初始对流回波沿边界辐合线发展加强并形成超级单体强风暴;在开封与商丘之间的露点锋(干线)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晴空边界辐合线触发新生对流并发展加强,与超级单体强风暴汇合成强飑线迅速东南移影响商丘地区;雷暴大风前商丘大片超折射回波预示该处有干暖盖存在,为飑线移到商丘爆发更为激烈的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强飑线回波带上超级单体风暴和后来发展形成的弓形回波是造成商丘地区强天气的关键,雷暴大风发生在辐合线后侧,辐合线后侧具有典型的中尺度雷暴高压、中尺度低温中心、风场辐散等特征;强雷暴高压、高压前侧的强气压梯度以及强飑线的快速移动是宁陵、夏邑和永城等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大风产生的直接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55 / 26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东北低涡槽后型河南强对流过程的天气学特征分析 [J].
张一平 ;
牛淑贞 ;
席世平 ;
梁俊平 ;
宋培玲 ;
周红俊 .
暴雨灾害, 2011, 30 (03) :193-201
[2]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J].
孙虎林 ;
罗亚丽 ;
张人禾 ;
刘黎平 ;
王改利 .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105-120
[3]   豫西深秋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分析 [J].
吕作俊 ;
朱伟军 ;
牛淑贞 ;
陈红霞 ;
效文娟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 33 (03) :33-40
[4]   2009年6月淮河中下游三次飑线过程的对比分析 [J].
曲晓波 ;
王建捷 ;
杨晓霞 ;
刘鑫华 .
气象, 2010, 36 (07) :151-159
[5]   东北冷涡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 [J].
吴迪 ;
寿绍文 ;
姚秀萍 .
暴雨灾害, 2010, 29 (02) :111-116
[6]   豫西地区一次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J].
陈红霞 ;
吕作俊 ;
姬鸿丽 ;
高省莉 ;
李志勇 ;
唐俊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03) :65-70
[7]   广东2005年“3·22”强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J].
谢健标 ;
林良勋 ;
颜文胜 ;
梁巧倩 ;
刘燕 .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03) :321-329
[8]   山东省2006年4月28日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J].
杨晓霞 ;
李春虎 ;
杨成芳 ;
邰庆国 ;
陈优宽 ;
周雪松 .
气象, 2007, (01) :74-80+130
[9]   2004年7月12日上海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J].
张芳华 ;
张涛 ;
周庆亮 ;
杨克明 .
气象, 2005, (05) :47-51+1
[10]   典型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 [J].
牛淑贞 .
气象, 1999, (12) :32-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