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基于加密探测资料解析2009年6月3日商丘强飑线形成机制
被引:30
作者:
牛淑贞
[1
,2
]
张一平
[1
,2
]
席世平
[1
]
刘伟
[3
]
梁俊平
[1
]
机构:
[1] 河南省气象台
[2] 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3] 河南省濮阳市气象台
来源:
关键词:
强飑线;
超级单体风暴;
弓形回波;
形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郑州、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河南省逐分钟自动站等加密探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地区的强飑线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后部横槽携带冷空气沿西北气流下滑与低层暖湿空气在商丘汇聚,在低层辐合线、干线触发下,位于辐合中心的商丘爆发强飑线;初始对流回波沿边界辐合线发展加强并形成超级单体强风暴;在开封与商丘之间的露点锋(干线)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晴空边界辐合线触发新生对流并发展加强,与超级单体强风暴汇合成强飑线迅速东南移影响商丘地区;雷暴大风前商丘大片超折射回波预示该处有干暖盖存在,为飑线移到商丘爆发更为激烈的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强飑线回波带上超级单体风暴和后来发展形成的弓形回波是造成商丘地区强天气的关键,雷暴大风发生在辐合线后侧,辐合线后侧具有典型的中尺度雷暴高压、中尺度低温中心、风场辐散等特征;强雷暴高压、高压前侧的强气压梯度以及强飑线的快速移动是宁陵、夏邑和永城等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大风产生的直接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55 / 263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