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天然气藏输导体系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29
作者
朱筱敏 [1 ]
刘成林 [1 ]
曾庆猛 [2 ]
门相勇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输导体系; 克拉通; 前陆; 裂谷;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气藏和裂谷盆地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断裂为主,天然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运移距离短,输导效率高;而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和前陆盆地斜坡带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砂体为主,油气运移方向为侧向、垂向,运移距离较长,输导效率低。苏里格气田属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输导体系主要类型为砂体型,也有少量断裂型、砂体-断裂型。砂体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厚层带状砂体、薄层带状砂体与透镜状砂体等类型。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随时间而变化。在200~150 M a溶蚀作用和断层活动最强,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增大到顶峰。在成藏关键时刻(J3—K1),输导体系格架产状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断层与裂缝,油气向西北方向运移,输导效率高。在成藏后调整期(K2—Q),输导体系格架大部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与裂缝。油气运移效率较低,运移不太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724 / 72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1]  
中国天然气储层[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赵澄林等著, 1999
[12]   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 [J].
张照录 ;
王华 ;
杨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2) :133-135
[1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J].
翟爱军 ;
邓宏文 ;
邓祖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4) :336-340
[14]   莺—琼盆地含气区储层特征 [J].
吕明 .
天然气工业, 1999, (01) :44-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