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土地退化/恢复中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
被引:39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冰冰
[
1
]
李占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占斌
[
1
,
2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鹏
[
1
]
沈中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沈中原
[
1
]
卢金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卢金伟
[
2
]
机构
:
[1]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年
/ 25卷
/ 02期
关键词
:
可蚀性;
动态变化;
土地退化;
土地恢复;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
利用EPIC公式计算了不同开垦和退耕年限的土壤可蚀性K值,对黄土高原典型自然恢复区子午岭林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可蚀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开垦后,土壤颗粒向粗骨化方向发展,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可蚀性逐渐增强;土地退耕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肥力水平提高,可蚀性逐渐减小;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团聚度与土壤可蚀性K值相关最为密切;土壤可蚀性的强弱本质上取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恢复植被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强土壤团聚度,是降低土壤可蚀性能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21]
长江以南东部丘陵山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
[J].
梁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梁音
;
史学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史学正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1999,
(02)
:48
-53
[22]
土壤颗粒组成分级标准的换算
[J].
朱秋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局
朱秋潮
;
范浩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局
范浩定
.
土壤通报,
1999,
(02)
:6
-7
[23]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抗冲性形成过程──Ⅲ.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物质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刘国彬.水土保持研究. 1997(S1)
[24]
用田间实测法研究我国亚热带土壤的可蚀性K值
[J].
史学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史学正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于东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邢廷炎
;
J.Breburd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J.Breburda
.
土壤学报,
1997,
(04)
:399
-405
[25]
土壤抗蚀性研究现状综述
[J].
方学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方学敏
;
万兆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万兆惠
;
徐永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徐永年
.
泥沙研究,
1997,
(02)
:88
-92
[26]
关于土壤可蚀性指标的讨论
[J].
阮伏水,吴雄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
阮伏水,吴雄海
.
水土保持通报,
1996,
(06)
:68
-72
[27]
不同土壤抗蚀性能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一兵
.
水土保持通报,
1995,
(01)
:14
-18
[28]
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研究
[J].
王佑民,郭培才,高维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王佑民,郭培才,高维森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4,
(04)
:11
-16
[29]
不同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可蚀性的研究
[J].
杨玉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杨玉盛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2,
(03)
:52
-58
[30]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初步研究
[J].
吕喜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吕喜玺
;
沈荣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沈荣明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2,
(01)
:63
-70
←
1
2
3
4
→
共 31 条
[21]
长江以南东部丘陵山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
[J].
梁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梁音
;
史学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史学正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1999,
(02)
:48
-53
[22]
土壤颗粒组成分级标准的换算
[J].
朱秋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局
朱秋潮
;
范浩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局
范浩定
.
土壤通报,
1999,
(02)
:6
-7
[23]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抗冲性形成过程──Ⅲ.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物质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刘国彬.水土保持研究. 1997(S1)
[24]
用田间实测法研究我国亚热带土壤的可蚀性K值
[J].
史学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史学正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于东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邢廷炎
;
J.Breburd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J.Breburda
.
土壤学报,
1997,
(04)
:399
-405
[25]
土壤抗蚀性研究现状综述
[J].
方学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方学敏
;
万兆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万兆惠
;
徐永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徐永年
.
泥沙研究,
1997,
(02)
:88
-92
[26]
关于土壤可蚀性指标的讨论
[J].
阮伏水,吴雄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
阮伏水,吴雄海
.
水土保持通报,
1996,
(06)
:68
-72
[27]
不同土壤抗蚀性能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一兵
.
水土保持通报,
1995,
(01)
:14
-18
[28]
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研究
[J].
王佑民,郭培才,高维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王佑民,郭培才,高维森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4,
(04)
:11
-16
[29]
不同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可蚀性的研究
[J].
杨玉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杨玉盛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2,
(03)
:52
-58
[30]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初步研究
[J].
吕喜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吕喜玺
;
沈荣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沈荣明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2,
(01)
:63
-70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