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

被引:106
作者
曾馥平
彭晚霞
宋同清
王克林
吴海勇
宋希娟
曾昭霞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沙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
[3] 环江
[4]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5] 长沙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
[6] 长沙南京农业大学茶学研究所
[7] 南京
[8] 长沙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9] 兰州
关键词
人为干扰; 自然恢复; 植被特征; 群落演替; 桂西北喀斯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坡位的上升,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密度则呈少、多、次少的单峰分布状态,各项指标均远低于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呈现了石漠化景观,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因各种人为干扰导致的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状态下的植被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110 / 511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人为干扰(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J].
于立忠 ;
朱教君 ;
孔祥文 ;
胡万良 ;
谭学仁 .
生态学报, 2006, (11) :3757-3764
[2]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与机理探讨 [J].
赵中秋 ;
后立胜 ;
蔡运龙 .
地学前缘, 2006, (03) :185-189
[3]   茂县土地岭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特征 [J].
王永健 ;
陶建平 ;
张炜银 ;
臧润国 ;
王微 ;
李宗峰 ;
李媛 .
生态学报, 2006, (04) :1028-1036
[4]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及其对径流水化学的影响 [J].
刘方 ;
王世杰 ;
罗海波 ;
刘元生 ;
何腾兵 ;
龙健 .
土壤学报, 2006, (01) :26-32
[5]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 [J].
沈琪 ;
张骏 ;
朱锦茹 ;
江波 ;
葛滢 ;
刘其霞 ;
常杰 .
生态学报, 2005, (09) :2131-2138
[6]   贵州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J].
刘映良 ;
薛建辉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23-27
[7]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 [J].
王德炉 ;
朱守谦 ;
黄宝龙 .
生态学报, 2005, (05) :1057-1063
[8]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J].
刘方 ;
王世杰 ;
刘元生 ;
何腾兵 ;
罗海波 ;
龙健 .
生态学报, 2005, (03) :639-644
[9]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 [J].
丁晨 ;
沈方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5) :72-73
[10]   广西中部喀斯特干旱农业区的干旱程度及干旱成因分析 [J].
周游游 ;
蒋忠诚 ;
韦珍莲 .
中国岩溶, 2003, (02)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