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81
作者
朱利群
张大伟
卞新民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秸秆; 耕作方式; 理化性状; 产量;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11.01.017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秸秆还田的利用效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连续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连续两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DSⅡ)和一年免耕一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NDS)对土壤容重的降低最有效;一年免耕一年浅翻耕+秸秆还田处理(NLS)最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年免耕一年翻耕和旋耕(NRS、NLS、NDS)以及连续两年旋耕处理(RSⅡ)增加土壤全土层全氮含量效果最明显;秸秆还田处理全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加较明显,但是不同耕作方式对全土层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使水稻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减少,秸秆还田处理的穗粒数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减少12.14%,千粒重平均低5.68%,产量低约7.68%。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1] 田间条件下水稻根系分布及其与土壤容重的关系
    张玉屏
    朱德峰
    林贤青
    焦桂爱
    黄群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02) : 48 - 51
  • [12]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江永红
    宇振荣
    马永良
    [J]. 土壤通报, 2001, (05) : 209 - 213
  • [13] 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潘玉才
    钱非凡
    黄卫红
    陆群
    沈金芳
    朱恩
    田仲和
    [J]. 上海农业学报, 2001, (01) : 59 - 65
  • [14] 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与展望
    杨文钰
    王兰英
    [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2) : 211 - 216
  • [15] 秸秆的施用方法对三熟制稻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林咸永
    章永松
    何念祖
    [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3) : 47 - 50
  • [16]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孙海国
    [J]. 河北农业科学, 1996, (03) : 20 - 22
  • [17] 稻草还田增产效果的研究
    李家仁
    [J]. 土壤肥料, 1994, (01) : 16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