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被引:39
作者
宋振伟 [1 ]
郭金瑞 [2 ]
邓艾兴 [1 ]
寇太记 [1 ,3 ]
任军 [2 ]
张卫建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
[3]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水分; 温度测量; 耕作方式; 春玉米;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春季低温冷害和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的问题,于2009年-2010年设置3种耕作处理,即传统垄作(LL)、平作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研究大田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0~40cm土层储水量有显著影响,其中PL和PP处理播种时的初始储水量比LL处理高8.7和6.0mm,而苗期则分别高4.1和3.4mm;玉米生育中后期PL和LL处理储水量则呈高于PP处理的趋势。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差异以苗期为主,即5cm土层的平均温度PL和PP处理显著低于LL处理,但最低温度则以PL和PP处理显著高于LL处理,分别高1.6和1.2℃。总体来看,PL处理不仅可提高玉米苗期土壤的最低温度和耕层土壤储水量,而且可增加中后期土壤积蓄雨水量,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因而籽粒产量比LL和PP处理分别高7.6%和6.4%。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降雨特性和覆盖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刘战东
    高阳
    刘祖贵
    段爱旺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3) : 113 - 120
  • [2] 渭北旱塬区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李荣
    王敏
    贾志宽
    侯贤清
    杨宝平
    韩清芳
    聂俊峰
    张睿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2) : 106 - 113
  • [3] 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张彬
    郑建初
    田云录
    董文军
    陈金
    杨飞
    张卫建
    [J]. 作物学报, 2010, 36 (04) : 620 - 628
  • [4] 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岁岐
    周小平
    慕自新
    山仑
    刘小芳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0) : 1 - 6
  • [5]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 刘志娟,杨晓光,王文峰,李克南,张晓煜.应用生态学报. 2009(09)
  • [6] 典型黑土侵蚀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
    张少良
    张兴义
    刘晓冰
    刘爽
    于同艳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3) : 11 - 15
  • [7] 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邹文秀
    韩晓增
    李良皓
    王凤仙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2) : 236 - 239
  • [8] 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
    朱大威
    金之庆
    [J]. 作物学报, 2008, (09) : 1588 - 1597
  • [9] 模拟不同雨量下沟垄集雨种植对春玉米生产力的影响
    任小龙
    贾志宽
    陈小莉
    韩清芳
    李荣
    [J]. 生态学报, 2008, (03) : 1006 - 1015
  • [10] 北方农牧交错带免耕对农田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秦红灵
    高旺盛
    李春阳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1) : 40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