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被引:38
作者
张凤阳
机构
[1]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共和主义; 激进民主; 消极自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8 [其他政治理论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1 ;
摘要
面对强势的"民主"和"自由",该怎样测量"共和"的思想温度,并把握其在现代公共生活中的平衡功能呢?"公共性"是共和主义的基本价值关怀,古典共和对这个议题的索解导出了两种交叠互补的治国路线。一是"德治",即通过美德教育,引领公民对公共利益做出优先选择;二是"法治",即通过混合均衡,防范公共权力蜕变为操控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的私器。可以说,正是这两个方案的互补性复合,构成了古典共和传统的完整的弹性框架。在近代政治大变革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用公共意志支持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制模式,但这种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后革命时代的国家治理问题。相形之下,消极自由主义者力主实施一种分权制衡的宪政共和方案,但消极自由的过度膨胀,又在当代社会衍生出了某种"公民唯私主义综合症"。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申并发扬共和传统,应该恰当把握温良中道的共和气质,"共和"的思想温度堪称健康公共生活的显示器与调节器。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95+206 +206-207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论革命.[M].(美) 阿伦特 (Arendt;H.) ; 著.译林出版社.2007,
[2]  
强势民主.[M].(美)本杰明·巴伯著;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  
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M].(美)赫伯特·J.斯托林(HerbertJ.Storing)著;汪庆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公民共和主义.[M].应奇;刘训练编;.东方出版社.2006,
[5]  
论李维.[M].(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NiccoloMachiavelli)著;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尼采反卢梭.[M].凯斯·安塞尔-皮尔逊(KeithAnsell-Pearson)著;宗成河;孙磊;熊文驰译;.华夏出版社.2005,
[7]  
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M].昆廷·斯金纳(QuentinSkinner)著;王加丰;郑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驯化君主.[M].(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HarveyC.Mansfield;Jr.)著;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5,
[9]  
中西政治文化论丛.[M].马德普;(加)威尔·金里卡(WillKymlicka)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0]  
政治的浪漫派.[M].(德)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著;冯克利;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