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崩纳藏布和甲岗雪山地区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被引:17
作者
葛良胜
邹依林
李振华
张学军
黄辉
李兴谋
马建文
机构
[1]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2] 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
[3] 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 河北廊坊
[4] 河北廊坊
[5] 四川成都
关键词
花岗岩; 微量元素; 同位素; 西藏;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3.02.011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西藏申扎县崩纳藏布和甲岗雪山两个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体一直被认为是两个较大的花岗岩基 ,但实际地质调查表明 ,这两个岩体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分解为多个不同岩性的小岩体 ,K- Ar同位素年龄表明 ,这些岩体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 (90 .5 5 Ma~ 114 .6 7Ma)和喜山早期 (5 8.75 Ma)。对其中部分岩体开展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 Rb- Sr和Sm- Nd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表明 ,两地出露的花岗岩体虽然形成于不同时代 ,但具有相同的以壳幔混合带为主的源区。另一方面 ,痕量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的组成特征也同时表明了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岩体具有含量、配分、趋势变化等方面的差异 ,反映其具体的成因和分异演化过程并不相同。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6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J].
尹安 .
地球学报, 2001, (03) :193-230
[2]   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 [J].
崔军文 ;
李朋武 ;
李莉 .
地质论评, 2001, (02) :157-163
[3]   试论青藏高原岩浆活动史及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J].
季绍新 ;
余根峰 ;
邢文臣 .
火山地质与矿产, 2001, (01) :31-40
[4]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J].
赵俊猛 ;
张先康 ;
赵国泽 ;
刘国栋 ;
卢造勋 .
地学前缘, 1999, (03) :165-172
[5]   壳幔混合层的物质过程及其动力学意义 [J].
欧新功 ;
金淑燕 .
世界地质, 1999, (03) :1-6
[6]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中段花岗岩类及其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J].
江万 ;
莫宣学 ;
赵崇贺 ;
郭铁鹰 ;
张双全 .
岩石学报, 1999, (01) :90-98
[7]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J].
王成善 ;
丁学林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6) :3-5
[8]   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亚东—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启示 [J].
高锐 ;
李廷栋 ;
吴功建 .
地质论评, 1998, (04) :389-395
[9]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J].
吴功建 ;
肖序常 ;
李廷栋 .
地质学报, 1989, (04) :285-296
[10]   青藏高原深部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J].
崔作舟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7, (03)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