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作物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87
作者
杨峰
娄莹
廖敦平
高仁才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杨文钰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套作; 空间配置; 土地当量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体积却逐渐降低,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分别为1.59(2012年)和1.61(2013年),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因此,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42 / 6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高产栽培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根系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 [J].
李宗新 ;
陈源泉 ;
王庆成 ;
刘开昌 ;
高旺盛 ;
隋鹏 .
作物学报, 2012, 38 (07) :1286-1294
[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的根系生长及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J].
陈延玲 ;
吴秋平 ;
陈晓超 ;
陈范骏 ;
张永杰 ;
李前 ;
袁力行 ;
米国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01) :52-59
[3]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 [J].
李艳大 ;
汤亮 ;
张玉屏 ;
朱相成 ;
曹卫星 ;
朱艳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6) :3296-3305
[4]   秸秆覆盖对套作玉米苗期根系发育与生理特征的影响 [J].
邹聪明 ;
王国鑫 ;
胡小东 ;
张云兰 ;
薛兰兰 ;
Shakeel Ahmad Anjum ;
王龙昌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03) :496-500
[5]   东北黑土区高产大豆R5期根系分布特征 [J].
金剑 ;
王光华 ;
刘晓冰 ;
李艳华 ;
陈雪丽 ;
Stephen J Herbert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03) :266-271
[6]   不同密度处理下玉米根系干重空间分布动态的研究 [J].
管建慧 ;
郭新宇 ;
刘洋 ;
刘克礼 ;
王纪华 ;
郭小东 .
玉米科学, 2007, (04) :105-108+118
[7]  
农业文明寻迹[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王潮生, 2011
[8]  
Relay intercropping of legume cover crops in organic winter wheat: Effects on performance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J] . Camille Amossé,Marie-Hélène Jeuffroy,Christophe David.Field Crops Research . 2013
[9]  
Assessing stand structure of beech and spruce from measured spectral radiation properties and modeled leaf biomass parameters[J] .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12
[10]  
Light interception and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response to narrow-wide row planting patterns in maize[J] . Liu,Tiedong,Song,Fengbin,Liu,Shengqun,Zhu,Xiancan.EN . 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