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身份、互联性交易、季节性与民间借贷——基于民国时期北方农村家计调查

被引:10
作者
林展 [1 ]
陈志武 [2 ]
机构
[1] 不详
[2]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3] 不详
[4]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
[5] 不详
关键词
民间借贷; 阶级身份; 互联性交易; 季节性;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2398
中图分类号
F832.9 [金融史、银行史]; F329 [中国农业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1930年代49个村庄3 555件借贷交易合约表明,地主阶级的剥削不是高利贷产生的原因。贷方是地主时的借贷交易,相对于贷方不是地主时的交易,利率会更低;地主放贷给他的佃农、雇农、雇工时(互联性交易),利率比其他情况下要低;在特殊季节,即在年关和准备春耕的时候,上述两类借贷交易中,利率都没有比其他时间更高。高利贷的存在不能归因于地主阶级的剥削。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利贷的真实成因、近代民间借贷的运行机制和正在进行中的民间金融改革。
引用
收藏
页码:177 / 187+199 +19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