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去甲斑蝥酸根合镨(Ⅲ)、钐(Ⅲ)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与DNA和BSA的作用及抗增殖活性

被引:4
作者
杜芳园 [1 ,2 ]
王鹏鹏 [2 ]
赵玉玲 [2 ]
杨胡彬 [2 ]
冯洁 [2 ]
林秋月 [1 ,2 ]
机构
[1] 浙江省固体表面反应化学重点实验室
[2]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苯并咪唑; 去甲基斑蝥酸; 稀土配合物; 与DNA键合; 与BSA相互作用; 体外抗增殖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O641.4 [络合物化学(配位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304 ; 081704 ;
摘要
合成了两种2-氨甲基苯并咪唑(ambi)和去甲基斑蝥酸(H2DCA=7-氧杂二环[2.2.1]庚烷-2,3-二甲酸)与镨(Ⅲ)、钐(Ⅲ)的配合物。应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组成为:(Hambi)[Ln(DCA)2(H2O)3]·3H2O(Ln=Pr(III)(1),Sm(III))(2);Hambi为质子化的ambi。DCA离子的醚键和羧酸根的氧原子参与配位,为三齿配体,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9。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能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与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Kb:1.56×104(1)和1.85×104L·mol-1(2))。配合物能与BSA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KA:9.33×104L·mol-1(1)和1.52×106L·mol-1(2)),结合位点数为1。测试了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的抗癌活性较去甲基斑蝥素有明显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473 / 4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磺酸咔咯及其镓(Ⅲ)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和光核酸酶活性 [J].
黄俊腾 ;
张阳 ;
王湘利 ;
计亮年 ;
刘海洋 .
无机化学学报, 2013, 29 (08) :1649-1656
[2]   La/Dy掺杂-L-苏氨酸-邻菲啰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J].
李晓慧 ;
章晶 ;
王卫东 ;
李煜林 ;
陆江林 .
中国稀土学报, 2013, (01) :1-6
[3]   一种新型三足席夫碱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与DNA作用方式的研究 [J].
王文华 ;
杨天林 ;
丁玲 ;
李寒玉 .
稀土, 2012, 33 (03) :90-95
[4]   Synthesis,crystal structures of novel complexes of rare earth with norfloxacin,interaction with DNA and BSA [J].
李士坤 ;
王彦君 ;
林秋月 ;
刘卫东 ;
丁洁虹 ;
王云云 .
JournalofRareEarths, 2012, 30 (05) :460-466
[5]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DNA binding of the complexes of rare earth with phenanthroline and demethylcantharate [J].
张帆 ;
朱文忠 ;
林秋月 ;
郭卫东 ;
张玲玲 ;
李士坤 .
JournalofRareEarths, 2011, 29 (04) :297-302
[6]   人胃癌BGC-823细胞中去甲斑蝥素抑癌作用机理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J].
曹秋菊 ;
田志华 ;
孙晟 ;
杨宁 ;
王芳 ;
黄凌云 ;
彭安 ;
柳惠图 ;
张伟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 (09) :1114-1121
[7]   四氯合钯(Ⅱ)喹诺酮配合物的合成及与DNA的作用和抗增殖活性 [J].
胡瑞定 ;
俞庆森 ;
易平贵 .
化学学报, 2009, (14) :1573-1578
[8]   缬氨酸Schiff碱和N,N'-杂环碱三元铜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BSA作用 [J].
程建平 ;
林秋月 ;
朱文忠 ;
胡瑞定 ;
王娜 .
化学学报, 2008, (23) :2597-2603
[9]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Lanthanide(Ⅲ) Complexes with 4-[N-(2-methoxybenzylimine)formyl]-2, 3-dimethyl-1-phenyl-3-pyazolin-5-one[J]. G. Rijulal,P. Indrasenan.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7(06)
[10]   去甲斑蝥酸钠的红外吸收光谱与质谱特征 [J].
孟祥军 ;
吕洁 ;
齐杰 ;
段静 ;
赵延婷 .
光谱实验室, 2005, (02) :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