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被引:52
作者
黄润
朱诚
郑朝贵
机构
[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关键词
安徽淮河流域; 全新世; 环境演变; 新石器遗址; 时空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和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利用野外考古资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利用钻孔孢粉、年代数据等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并将考古资料和环境演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和古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kaBP ̄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和洪涝灾害等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kaBP ̄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与中原、山东地区相比,本区在新石器文化发展阶段、遗址数量和分布变化等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742 / 7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青海东部史前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侯光良 ;
刘峰贵 .
地理学报, 2004, (06) :841-846
[2]   太湖流域地貌与环境变迁对新石器文化传承的影响 [J].
申洪源 ;
朱诚 ;
贾玉连 .
地理科学, 2004, (05) :580-585
[3]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J].
王张华 ;
陈杰 .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537-545
[4]   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 [J].
朱诚 ;
郑朝贵 ;
马春梅 ;
杨晓轩 ;
高锡珍 ;
王海明 ;
邵九华 .
科学通报, 2003, (23) :2428-2438
[5]   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 [J].
庞奖励 ;
黄春长 .
地理科学, 2003, (04) :448-453
[6]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 [J].
夏正楷 ;
杨晓燕 ;
叶茂林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11) :1200-1204
[7]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J].
徐海 .
地质地球化学, 2001, (02) :9-16
[8]   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 [J].
王绍武 ;
龚道溢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4) :39-46
[10]   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 [J].
陆巍 ;
吴宝鲁 .
地理科学, 1999, (01)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