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39
作者
石耀霖
朱元清
沈显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地学部
[2] 上海市地震局
[3]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4] 上海
[5] 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热演化; 控制因素; 有限单元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构造热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模式,对形成机制中的两种主要假说:双地壳模型和叠瓦状模型进行了热模拟.在模拟时考虑了逆冲断层、均衡地壳抬升和沉积覆盖层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地壳模型的热演化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明显不符;叠瓦状模型的结果在藏南地区能够较好地符合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和解释地质构造运动.除较高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外,断层的摩擦剪切热和沉积盖层热折射伴随地体的抬升侵蚀是喜马拉雅两条花岗岩带和反转的高温变质岩带的主要成因,并和现今上地壳水热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10 / 7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J].
周兵 ;
朱介寿 ;
秦建业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4) :426-441+531
[2]   剪切生热与花岗岩部分熔融——关于喜马拉雅地区逆冲断层与地壳热结构的分析 [J].
朱元清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04) :408-416
[3]   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热演化机制 [J].
沈显杰 .
地质科学, 1986, (02) :101-113
[4]   对喜马拉雅地区地壳热状态的初步估计 [J].
李鸿吉 .
地球物理学报, 1983, (03) :249-255
[5]   从青藏高原探讨挤压板块的热历史 [J].
朱炳泉 .
地球化学, 1982, (03) :244-252
[6]   西藏高原的水热活动和上地壳热状态初探 [J].
佟伟 ;
张知非 ;
廖志杰 ;
朱梅湘 ;
章铭陶 .
地球物理学报, 1982, (01)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