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灰霾现象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差异比较

被引:10
作者
焦荔 [1 ]
马万里 [2 ]
洪盛茂 [1 ]
何曦 [1 ]
徐鸿 [1 ]
孙鸿良 [1 ]
机构
[1] 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 杭州市环境气象中心
关键词
灰霾; 环境空气质量; 超标率; 小时最大浓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对2006-2010年颗粒物浓度和灰霾进行分析,比较灰霾天数与颗粒物浓度超标状况,并设立多个颗粒物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近5年来杭州灰霾频繁出现,灰霾频率平均为41.9%,依据目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的评价表明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为84.7%,,超标率仅15.3%,与灰霾频率相差悬殊。增加新修改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中PM2.5日均浓度(参考限值)为指标进行评价,超标率为33.3%,,比原评价体系有较大幅度的改善,但仍有一定的差距。考虑到灰霾现象出现的短期性,再增加PM2.5最大小时浓度作为新指标。在选取0.100 mg/m3、0.150 mg/m3、0.200 mg/m3三个参考值作为增加指标时,以0.150 mg/m3作为最大小时浓度限值指标时,超标率为39.2%,与灰霾频率基本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4+76 +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珠江三角洲灰霾污染物特征分析及对策 [J].
伍复胜 ;
管东生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04) :115-119
[2]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 [J].
吴兑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 (03) :157-161
[3]   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数(RAQI)的研究 [J].
张轶男 ;
李倩倩 ;
罗运阔 ;
陈尊裕 ;
刘俊 ;
张毅强 ;
胡鸣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 (03) :9-13+22
[4]   杭州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及其与主要因子的分析 [J].
洪盛茂 ;
焦荔 ;
何曦 ;
包贞 ;
孙鸿良 ;
徐鸿 ;
马万里 ;
杨乐 ;
何纪平 .
中国粉体技术, 2009, 15 (02) :56-61
[5]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沈家芬 ;
冯建军 ;
谢利 ;
林燕 ;
莫测辉 .
生态环境, 2007, (04) :1199-1204
[6]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及粤港澳的灰霾天气观测预报预警标准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广东气象, 2007, (02) :5-10+28
[7]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初探 [J].
王京丽 ;
刘旭林 .
气象学报, 2006, (02) :221-228
[8]   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 [J].
范引琪 ;
李二杰 ;
范增禄 .
大气科学, 2005, (04) :526-535
[9]   厦门城市能见度和雾的特征与城市环境演变 [J].
周学鸣 ;
蔡诗树 .
气象, 2004, (01) :41-45
[1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气象出版社 , 中国气象局[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