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裂运动观”的创建和发展

被引:23
作者
罗志立
赵锡奎
刘树根
雍自全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四川成都,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四川成都,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四川成都,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四川成都
关键词
构造控矿; 生物礁块气藏; 峨眉地裂运动; 中国地裂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自 198 1年创立“中国三次地裂运动”的观点以来 ,得到地学界和社会广泛的反响。文中据 2 0年来国内外大量有关信息 ,从地裂运动的学术观点对中国地质科学理论发展的促进方面、从陆相生油二元论观点形成及实践检验方面、从峨眉地裂运动观点对四川盆地礁块型气藏的预测有效性方面以及地质同行用此观点解释西南富煤带聚集规律和某些金属矿产成矿构造背景等方面 ,进行归纳和总结 ,进而阐述中国基础地质科学和相关应用科学发展的 3点经验 ,并展望“中国地裂运动”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232 / 2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东部是多种天然气资源发育区 [J].
郭占谦 ;
彭威 .
天然气工业, 1999, (06) :1-6+10
[2]   泥盆纪华南板块古地理的位置及其漂移 [J].
白志强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6) :101-106
[3]   黔中早二叠世茅口晚期断裂陆缘层序地层分析 [J].
赵锡奎 ;
朱利春 ;
赵冠军 ;
王勇 .
沉积学报, 1997, (01) :93-98
[4]   华南泥盆纪沉积演化及海水进退规程 [J].
陈代钊,陈其英 .
地质科学, 1994, (03) :246-255
[5]   黔中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中的构造-埋藏热液白云化作用 [J].
赵锡奎 .
岩相古地理, 1991, (06) :41-47
[6]   松潘甘孜地块与秦岭褶皱带、扬子地台的关系及其发展史 [J].
杨逢清 ;
殷鸿福 ;
杨恒书 ;
赖旭龙 .
地质学报, 1994, (03) :208-218
[7]   《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评介 [J].
赵重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2, (04) :458-460
[8]   华南晚二叠世长兴期菊石古生态初探 [J].
杨逢清 .
古生物学报, 1992, (03) :360-370
[9]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刘树根著, 1993
[10]  
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罗志立编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