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差异及旅游发展转型

被引:32
作者
刘社军
吴必虎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差异; 地域性; 旅游开发; 基因表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化产业、文化市场];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是一个地区、民族乃至国家的无形财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类比法和举证法,从生物遗传学视角出发,从历史沉淀和地理变迁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因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从具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及性状表达差异。同时,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惑的基础上,探讨通过旅游开发将无形遗产有形化、大众化,优化文化基因赖以生存的遗传基质的可行性,从而探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双赢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J].
尹乐 ;
李建梅 ;
周亮广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 (05) :163-166+176
[2]   马头琴的文化解析 [J].
姚春海 .
大舞台, 2012, (05) :20-21
[3]   浅析河南板头曲的基本音乐形态 [J].
贾媛媛 .
美与时代(下), 2011, (12) :81-83
[4]   浅析青海“花儿”与甘肃“花儿”的不同点 [J].
张文峰 .
大众文艺, 2010, (23) :143-144
[5]   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理念·原则·目标 [J].
朱竑 ;
戴光全 .
旅游学刊, 2010, 25 (06) :6-7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基因研究 [J].
赵壮道 .
中州大学学报, 2010, 27 (02) :28-30
[7]   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与旅游开发研究 [J].
曹诗图 ;
胡绍华 ;
查俊峰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10, (02) :81-85
[8]   浅析东北二人转的艺术风格 [J].
江鑫 .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06) :184-184
[9]   从《印象·刘三姐》看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J].
舒锡慧 .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10, (02) :85-86
[10]   重庆黔江南溪号子的内涵、现状与保护 [J].
彭福荣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1 (05) :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