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区野生大豆小种群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被引:8
作者
府宇雷
钱吉
张美云
陈燃
李军
郑师章
机构
关键词
野生大豆; RAPD; 遗传变异; 小种群;
D O I
10.15943/j.cnki.fdxb-jns.1999.05.022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阐明小地区范围内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浙江金华地区5个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用根据RAPD 数据计算得到的Shannon 指数估计了5个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野生大豆种群间(78.5% ),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21.5% ).又利用Nei指数统计了RAPD数据,也证实了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并且计算得到的种群每代迁移数目Nm 为0.181,远小于1,说明种群间的基因流很小.另外聚类分析也发现,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小地区范围内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符合其自交植物的特点,而形成并维持其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遗传漂变
引用
收藏
页码:584 / 58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毛乌素沙地柠条群体分子生态学初步研究:RAPD证据 [J].
魏伟 ;
王洪新 ;
胡志昂 ;
钟敏 ;
恽锐 ;
钱迎倩 .
生态学报, 1999, (01) :18-24
[2]   同工酶水平上野生大豆种群内分化的研究 [J].
李军 ;
陶芸 ;
郑师章 ;
周纪纶 .
植物学报, 1995, (09) :669-676
[3]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nd between two cultivars of red clover ( Trifolium pratense L.): Comparisons of morphological, isozyme, and RAPD markers[J] . P. Kongkiatngam,M. J. Waterway,M. G. Fortin,B. E. Coulman.Euphytica . 1995 (3)
[4]  
Genetic fingerprinting of pigeonpea[Cajanus cajan (L.) Millsp.] and its wild relatives using RAPD markers[J] . M. B. Ratnaparkhe,V. S. Gupta,M. R. Murthy,P. K. Ranjekar.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