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与集体记忆:“国球”乒乓的塑造过程及象征意义

被引:7
作者
李根 [1 ,2 ]
高嵘 [1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科学研究所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国球; 乒乓球; 国家认同; 体育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846 [乒乓球];
学科分类号
04 ; 0403 ;
摘要
乒乓球作为中国"国球"可谓共识。然而"国球"乒乓的地位究竟如何塑造和产生,它对国家、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意义,都尚未得到充分讨论。从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切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国乒建立的优良竞技传统、强大的群众基础、政治领域的影响、媒体的有力宣传以及乒超联赛的市场化、全球化等因素,共同塑造和建立了乒乓球在中国的"国球"地位。"国球"乒乓的称谓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国人的普遍认知。从象征意义上看,"国球"乒乓具有国家认同层面的象征和符号意义,主要从三方面得到体现:1)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2)是国家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3)其辉煌传统构成了国人的集体记忆。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静、空、柔:乒乓球作为国球的文化成因探析 [J].
管翠萍 ;
苏文清 .
体育文化导刊, 2017, (10) :188-193
[2]   我的乒乓梦(二)——《我与“国球”——徐寅生口述历史》章节选登之四 [J].
徐寅生 ;
金大陆 ;
吴维 .
体育与科学, 2016, 37 (04) :13-22
[3]   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 [J].
钱力成 ;
张翮翾 .
社会学研究, 2015, 30 (06) :215-237+246
[4]   乒乓球作为“国球”的文化解读 [J].
白敬锋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 36 (12) :150-151
[5]   乒乓球在近代中国的传入及发展 [J].
李荣芝 ;
肖焕禹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8 (05) :1-6
[6]   体育赛事电视节目娱乐化之路——谈湖南卫视电视栏目“国球大典” [J].
林萍 ;
杨文运 .
体育学刊, 2006, (05) :40-43
[7]   论“国球”的科训结合现状 [J].
吴焕群 ;
蔡振华 .
中国科技信息, 1997, (19) :40-40
[8]   从零到百——“国球”长盛探秘 [J].
王鼎华 .
中国体育教练员, 1997, (03) :15-17
[9]   国球长盛缘由 [J].
苏丕仁 .
中国体育科技 , 1997, (Z1) :4+6-12
[10]   “国球”的技术性格 [J].
张景芬 .
体育文史, 1996, (0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