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
被引:108
作者
:
钱力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
钱力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翮翾
机构
:
[1]
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
来源
:
社会学研究
|
2015年
/ 30卷
/ 06期
关键词
:
社会记忆;
文化记忆;
记忆之场;
国家在场;
底层立场;
D O I
:
10.19934/j.cnki.shxyj.2015.06.010
中图分类号
:
C91-0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通过对中西方文献的梳理,本文勾勒出西方记忆研究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分析了记忆的机制与分支记忆研究,同时归纳了中国记忆研究的"国家权力视角"、"社会群体视角"和"历史变迁视角",并提炼出"国家在场"、"底层立场"和"制度变迁"的中国记忆研究特点。在分析方法层面,本文总结了"符号和文本"、"口述史和民族志"、"比较历史"和"定量"四种路径。最后,在中西方对话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记忆研究的社会意义和未来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215 / 237+246 +246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高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
高蕊
[J].
社会,
2015,
35
(03)
: 67
-
94
[2]
叩开“受苦人”的历史之门读《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应星
[J].
社会,
2014,
34
(01)
: 215
-
228
[3]
“说话”的可能性——对土改“诉苦”的再反思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毅
陈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暨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陈颀
[J].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6)
: 146
-
171+244
[4]
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晓虹
[J].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06)
: 12
-
19
[5]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
刘燕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刘燕军
[J].
抗日战争研究,
2009,
(04)
: 5
-
22
[6]
民国中山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蕴茜
[J].
史学月刊,
2007,
(12)
: 108
-
117
[7]
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 李里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8]
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J]. 吴艳红,J.David Knottnerus.社会. 2007(01)
[9]
历史记忆的建构及其限制——以林则徐英雄形象的建构为例的考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卢元伟
[J].
中国图书评论,
2006,
(09)
: 65
-
70
[10]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王汉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汉生
刘亚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刘亚秋
[J].
社会,
2006,
(03)
: 46
-
68+206
←
1
2
3
4
→
共 39 条
[1]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高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
高蕊
[J].
社会,
2015,
35
(03)
: 67
-
94
[2]
叩开“受苦人”的历史之门读《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应星
[J].
社会,
2014,
34
(01)
: 215
-
228
[3]
“说话”的可能性——对土改“诉苦”的再反思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毅
陈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暨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陈颀
[J].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6)
: 146
-
171+244
[4]
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晓虹
[J].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06)
: 12
-
19
[5]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
刘燕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刘燕军
[J].
抗日战争研究,
2009,
(04)
: 5
-
22
[6]
民国中山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蕴茜
[J].
史学月刊,
2007,
(12)
: 108
-
117
[7]
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 李里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8]
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J]. 吴艳红,J.David Knottnerus.社会. 2007(01)
[9]
历史记忆的建构及其限制——以林则徐英雄形象的建构为例的考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卢元伟
[J].
中国图书评论,
2006,
(09)
: 65
-
70
[10]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王汉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汉生
刘亚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刘亚秋
[J].
社会,
2006,
(03)
: 46
-
68+206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