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火山区的现代幔源氦释放:构造和岩浆活动意义

被引:33
作者
赵慈平
冉华
王云
机构
[1] 云南省地震局
关键词
腾冲火山区; 氦同位素; 软流圈上涌; 岩石圈减薄; 岩浆活动; 温泉逸出气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7 [火山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深地震测深(DSS)和大地电磁测深(MT)都表明腾冲火山区现今仍存在壳内岩浆囊,但对其数量和空间分布还存在分歧并缺乏全貌性认识。MT探测认为腾冲火山区是一个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减薄区,但对这一减薄区的空间范围还缺乏充分的约束。通过对腾冲火山区及外围大范围温泉逸出气体的分析测试,我们共获得了75个温泉逸出气体的氦同位素3He/4He比值数据(部分为前人资料)。利用氦同位素示踪原理,我们研究了腾冲火山区幔源氦释放强度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腾冲火山区的幔源挥发份释放呈1带3区分布。以3He/4He≥1Ra,幔源氦比例≥15%为界,腾冲火山区的幔源挥发份释放异常区呈整片分布,为一南北走向的条带,南北长100km,东西宽50km。在整片异常区的内部,腾冲火山区的幔源挥发份释放又有强度不同的3个区域:①中部腾冲县城-热海一带,3He/4He比值达到5.5Ra以上,幔源氦比例达到70%以上,释放强度最强。②北部曲石一带,3He/4He比值达4.5Ra以上,幔源氦比例达到50%以上,释放强度次之。③南部五合-蒲川-新华一带,3He/4He比值达2Ra以上,幔源氦比例达到25%以上,释放强度最弱;腾冲火山区幔源挥发份释放强度在不断升高,其中第3个释放区的3He/4He比值(Ra)升高速率比前两者明显要大。我们认为:腾冲火山区现今幔源挥发份释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象就是该地区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减薄区空间尺度和上涌强度的最直接反映,上涌区(减薄区)的大小大致为南北长100km,东西宽50km;腾冲火山区现今存在3个壳内岩浆囊。第1个岩浆囊位于腾冲县城-热海一带,第2个岩浆囊位于马站-曲石一带,第3个岩浆囊位于五合-龙江-团田-蒲川-新华一带;腾冲火山区3个岩浆囊都在不断受到幔源岩浆的持续补充;第1个岩浆囊集幔源挥发份释放、相对地热梯度、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等异常于一身,活动性最强,是未来腾冲火山最可能喷发的地点,需重点监视。第2个岩浆囊的幔源挥发份释放强度也引人注目,需加强监测。第3个岩浆囊规模大,埋深较浅,幔源挥发份释放增加较快,需引起注意。
引用
收藏
页码:1189 / 120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腾冲火山区壳内岩浆囊现今温度:来自温泉逸出气体CO2、CH4间碳同位素分馏的估计 [J].
赵慈平 ;
冉华 ;
陈坤华 .
岩石学报, 2011, 27 (10) :2883-2897
[2]   腾冲火山区温泉甲烷气体现场富集取样效果研究 [J].
冉华 ;
赵慈平 ;
陈坤华 .
地震研究, 2008, 31(S2) (S2) :599-606
[3]   腾冲火山区的GPS形变特征 [J].
李成波 ;
施行觉 ;
刘苏苏 ;
赵慈平 ;
施发奇 ;
邵德晟 ;
姜朝松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03) :765-770
[4]   由相对地热梯度推断的腾冲火山区现存岩浆囊 [J].
赵慈平 ;
冉华 ;
陈坤华 .
岩石学报, 2006, (06) :1517-1528
[5]   以垂直形变资料反演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J].
施行觉 ;
胡亚轩 ;
毛竹 ;
李生杰 ;
赵慈平 ;
施发奇 ;
邵德晟 ;
姜朝松 ;
乔森 .
地震研究, 2005, (03) :256-261
[6]   腾冲热海火山地热区近期水热爆炸的阶段性演化特征 [J].
上官志冠 ;
赵慈平 ;
李恒忠 ;
高清武 ;
孙明良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4, (02) :124-128
[7]   腾冲火山地震群的活动特征 [J].
叶建庆 ;
蔡绍平 ;
刘学军 ;
王绍晋 ;
蔡明军 .
地震地质, 2003, (S1) :128-137
[8]   腾冲地区构造地貌特征与火山活动的关系 [J].
姜朝松 ;
周瑞琦 ;
赵慈平 .
地震研究, 2003, (04) :361-366
[9]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J].
王椿镛 ;
楼海 ;
吴建平 ;
白志明 ;
皇甫岗 ;
秦嘉政 ;
不详 .
地震学报 , 2002, (03) :231-242
[10]   云南腾冲火山区上部地壳三维地震速度层析成像 [J].
楼海 ;
王椿镛 ;
皇甫岗 ;
秦嘉政 .
地震学报, 2002, (03) :2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