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29
作者
李亚娟 [1 ,2 ]
陈田 [1 ]
王婧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黔东南州; 旅游吸引物; 空间结构; 地理集中指数; 区位熵; β指数; Voronoi多边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本研究以黔东南州148个旅游吸引物为研究样本,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区位熵计量方法探讨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使用交通连接度β指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的中心结构特征,从而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倒凹"型结构集聚,黔东南州"四圈一区"旅游空间格局的五大区域中,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远远优于北部城市经济圈、工业旅游经济区和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1.02,处于中低级水平,且旅游吸引物丰富县市的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旅游中心地结构不够均衡,缺乏次一级旅游吸引物和相关配套设施的补充和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858 / 86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 [J].
张永平 ;
吴健生 ;
黄秀兰 ;
乔娜 ;
刘洪萌 .
资源科学, 2011, 33 (09) :1799-1805
[2]   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J].
毛小岗 ;
宋金平 ;
于伟 .
经济地理, 2011, 31 (08) :1381-1386
[3]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
陈浩 ;
陆林 ;
郑嬗婷 .
地理学报, 2011, 66 (02) :257-266
[4]   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 [J].
戴学军 ;
丁登山 ;
林岚 .
地理研究, 2010, 29 (12) :2189-2200
[5]   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 [J].
黄远水 ;
陈钢华 ;
伍弦 .
经济地理, 2010, 30 (07) :1195-1199
[6]   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J].
谢志华 ;
吴必虎 .
地理科学, 2008, 28 (06) :748-753
[7]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分析 [J].
胡海胜 ;
王林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03) :109-112
[8]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J].
黎筱筱 ;
马晓龙 ;
吴必虎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6, (05) :120-124
[9]   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以全国汉地佛教寺院旅游资源为例 [J].
席建超 ;
葛全胜 ;
成升魁 ;
徐继填 .
资源科学, 2004, (01) :91-98+2
[10]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 [J].
吴必虎 ;
唐子颖 .
人文地理, 2003, (01)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