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

被引:26
作者
戴学军 [1 ,2 ]
丁登山 [2 ]
林岚 [3 ]
机构
[1] 惠州学院旅游系
[2]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3]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旅游圈吸引物体系; 聚集分形; 长三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基于GIS技术,结合旅游域模型,获得长三角地区各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数据,运用分形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认为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具有聚集分形特性,且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聚集维数值在无标度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空间结构基本上是从中心旅游吸引物点向周围腹地密度衰减的,在对应于Rs≤30km的无标度区间内,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均在0.5左右,对应于其他无标度区间,随机聚集维数值多在1.35和1.80左右;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和上海等北部地区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小于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南部地区的旅游圈,北部地区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紧致性强于南部地区的城市旅游圈,北部旅游圈足以构建3日游的110km半径,南部旅游圈的实际范围则可能小于110km。
引用
收藏
页码:2189 / 22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结构分形及优化——以苏州市区为例 [J].
黄泰 ;
保继刚 ;
刘艳艳 ;
王行风 .
地理研究, 2010, 29 (01) :79-92
[2]   苏州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 [J].
黄泰 ;
保继刚 ;
戴学军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5) :735-743
[3]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网格分形维数研究 [J].
戴学军 ;
庄大昌 ;
丁登山 .
人文地理, 2009, (04) :120-123+37
[4]   基于域内旅游流场的长三角旅游空间结构探讨 [J].
靳诚 ;
陆玉麒 ;
徐菁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01) :114-119
[5]   基于聚集分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J].
高元衡 ;
王艳 .
旅游学刊, 2009, 24 (02) :52-58
[6]   南京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 [J].
柏春广 ;
蔡先华 .
地理研究, 2008, (06) :1419-1426
[7]   武夷山双遗产地旅游景区系统等级结构的分形分析 [J].
王英姿 ;
洪伟 ;
吴承祯 ;
何东进 ;
张春英 ;
范海兰 .
山地学报, 2008, (01) :103-112
[8]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分布的分形发育及演化特征——以四川省为例 [J].
杨国良 ;
游勇 ;
李海燕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6) :963-973
[9]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J].
卞显红 ;
沙润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04) :62-67
[10]   旅游景区分布约束下的四川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发育特征 [J].
杨国良 ;
张捷 ;
刘波 ;
任宣羽 ;
王瑞霞 .
旅游学刊, 2007, (08)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