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问题

被引:22
作者
赵秉志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
关键词
不能犯; 未遂犯; 不能犯未遂;
D O I
10.13893/j.cnki.bffx.2008.01.019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关于不能犯的学说异常复杂,存在主观说和客观说的基本对立。进而基于对危险的判断基准的理解不同,又有"纯粹主观说"、"抽象危险说"、"具体危险说"、"客观危险说"等的论争。承认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的分类具有合理性,区分二者对于刑事司法实践中正确量刑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不能犯未遂的种类及其称谓,宜采纳"工具不能犯"与"对象不能犯"的观点。不能犯未遂的成立范围应当按照具体危险说的标准来确定。不能犯未遂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其具备了主观罪过和客观犯罪行为这两个犯罪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并且进而决定了其具有相当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迷信犯与不能犯之不同,在于其缺乏犯罪行为。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8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论未遂犯与不能犯之区别 [J].
郑泽善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5, (05) :26-32
[2]   我国刑法中的不能犯界说——以危险判断学说为基准 [J].
廖万里 .
法商研究, 2005, (02) :87-94
[4]   不能未遂犯论争——“客观危险说”批判 [J].
郑军男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06) :142-147
[5]   从一案例看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 [J].
黎宏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1, (03) :102-106
[6]   危险性的判断与不能犯未遂犯 [J].
顾肖荣 .
法学研究, 1994, (02) :64-71
[7]   “不能犯”质疑 [J].
利子平 .
现代法学, 1985, (01) :20-22
[8]   关于“不能犯”的几个问题 [J].
鲁嵩岳 .
现代法学, 1984, (03) :45-48
[9]   彭某雇人用“邪法”杀人是否构成犯罪? [J].
叶昌炽 .
现代法学, 1982, (02) :71-72
[10]  
不能未遂犯研究[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郑军男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