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教学优化算法的Hermite正交基神经网络混沌时间序列预测

被引:14
作者
李瑞国 [1 ]
张宏立 [1 ]
范文慧 [2 ]
王雅 [3 ]
机构
[1] 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2]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3] 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
Hermite正交基神经网络; 改进教学优化算法; 混沌时间序列; 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O415.5 [混沌理论]; O211.61 [平稳过程与二阶矩过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传统预测模型对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精度低、收敛速度慢及模型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教学优化算法的Hermite正交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首先,将自相关法和Cao方法相结合对混沌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以获得重构延迟时间向量;其次,以Hermite正交基函数为激励函数构成Hermite正交基神经网络,作为预测模型;最后,将模型参数优化问题转化为多维空间上的函数优化问题,利用改进教学优化算法对预测模型进行参数优化,以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分别以Lorenz系统和Liu系统为模型,通过四阶Runge-Kutta法产生混沌时间序列作为仿真对象,并进行单步及多步预测对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回声状态网络、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及基于教学优化算法的Hermite正交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所提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简单的模型结构,验证了该模型的高效性,便于推广和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2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odel for Ship Hydraulic Pressure Signal Under Wind Wave Background[J]. 李松,张春华,石敏.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2015(02)
  • [2] 混沌海杂波背景下的微弱信号检测混合算法
    行鸿彦
    张强
    徐伟
    [J]. 物理学报, 2015, 64 (04) : 52 - 58
  • [3] 多元时间序列的子空间回声状态网络预测模型
    韩敏
    许美玲
    王新迎
    [J]. 计算机学报, 2014, 37 (11) : 2268 - 2275
  • [4] 一类多翼蝴蝶混沌吸引子及其电路实现
    黄沄
    [J]. 物理学报, 2014, 63 (08) : 56 - 61
  • [5] 多元混沌时间序列的加权极端学习机预测
    韩敏
    王新迎
    [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3, 30 (11) : 1467 - 1472
  • [6] 具有增加删除机制的正则化极端学习机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
    赵永平
    王康康
    [J]. 物理学报, 2013, 62 (24) : 82 - 89
  • [7] 量子门Elman神经网络及其梯度扩展的量子反向传播学习算法[J]. 李鹏华,柴毅,熊庆宇.自动化学报. 2013(09)
  • [8] Lorenz混沌系统Lyapunov稳定性简洁的代数充要条件及其应用
    廖晓昕
    罗琦
    [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0, 40 (08) : 1086 - 1095
  • [9] A hybridiz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 an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for chaotic time series prediction
    Lei Wang
    Feng Zou
    Xinhong Hei
    Dongdong Yang
    Debao Chen
    Qiaoyong Jiang
    Zijian Cao
    [J].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4, 25 : 1407 - 1422
  • [10] Prediction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using 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relevance vector machine
    Aiyer, Bhairevi Ganesh
    Kim, Dookie
    Karingattikkal, Nithin
    Samui, Pijush
    Rao, P. Ramamohan
    [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4, 18 (06) : 1753 -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