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9 条
珠三角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动态研究
被引:7
作者:
朱苑维
[1
]
管东生
[1
]
胡燕萍
[1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2] 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
来源: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农田植被;
动态变化;
珠江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探讨珠江三角洲农田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动态,为区域的碳循环研究和农田生态健康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珠三角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系数、平均含碳量与果实含水率等数据,运用碳储量模型估算1993~2010年珠江三角洲农作物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变化。【结果】珠江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从1993年的5.71×106t和5.70 t/ha,下降到2010年的2.83×106t和4.00 t/ha。在珠三角洲各市中,佛山和中山的碳储量下降趋势最显著,而广州和佛山的碳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2010年,肇庆的碳密度(3.09 t/ha)最高,珠海(2.86 t/ha)次之,深圳(0.49 t/ha)最低,其余7个城市的碳密度为0.80~3.00 t/ha。水稻、甘蔗和蔬菜是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储量构成中占比例最大的农作物,甘蔗(13.92 t/ha)的平均碳密度最高,水稻(3.76 t/ha)次之,蔬菜(0.63 t/ha)最低。近年来珠三角农田植被中蔬菜所占比例增大,故与邻近区域相比其碳密度较低。【结论】珠江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下降和种植结构变化是导致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密度的下降则与种植结构变化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13 / 1317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