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粟、黍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6
作者
杨青 [1 ,2 ]
李小强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关键词
粟; 黍; 稳定碳同位素; 降水量; 水分可利用性; C4植物生理特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11 [作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02 ;
摘要
从植物生理特点和形态适应性的角度分析气候环境对植物有机体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13C)的作用机理,是运用有机体?13C进行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基础.C4植物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作物,其炭化种子易获取、可鉴定到种,?13C可靠性强,是古气候研究的潜在理想材料.通过采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境现代栽培粟、黍,分析其?13C与环境要素(包括纬度、海拔、全年和生长期的温度、降水量、水分有效性(P/Ep)、湿度等)的关系,结果显示粟?13C值仅与纬度(光照)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6),光照对粟?13C值的影响占21%,其他气候要素对粟?13C值未产生显著影响,粟?13C值不适用于提取气候因素信息;黍?13C与生长期降水量(Pg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Pgp对黍?13C的影响程度达到56%.解析黍作物生理特性和形态调整的作用机制,显示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黍植株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是通过气孔因素实现的,因此黍?13C能够较好地记录作物生长过程中降水量状况,在古气候定量重建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683 / 169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1]   中国北方黄土区C4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J].
王国安 ;
韩家懋 ;
周力平 ;
熊小刚 ;
谭明 ;
吴振海 ;
彭隽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2) :1174-1179
[2]   粟、黍籽粒的形态比较及其在考古鉴定中的意义 [J].
刘长江 ;
孔昭宸 .
考古, 2004, (08) :74-81
[3]   甘肃省糜子生态气候研究及适生种植区划 [J].
姚小英 ;
邓振镛 ;
蒲金涌 ;
姚晓红 ;
马兴祥 ;
朱国庆 ;
郭江勇 .
干旱气象, 2004, (02) :52-56
[4]   土壤养分对作物茎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生物产量的影响 [J].
赵良菊 ;
刘晓宏 ;
肖洪浪 ;
郭天文 .
地球学报, 2003, (06) :519-524
[5]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的C/C植物相对丰度的控制 [J].
顾兆炎 ;
刘强 ;
许冰 ;
韩家懋 ;
杨石岭 ;
丁仲礼 ;
刘东生 .
科学通报, 2003, (13) :1458-1464
[6]   黄土高原现代土壤和古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对植被的响应 [J].
刘卫国 ;
宁有丰 ;
安芷生 ;
鹿化煜 ;
曹蕴宁 ;
吴振海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0) :830-836
[7]   谷子(粟)的水分利用及节水技术研究 [J].
古世禄 ;
马建萍 ;
刘子坚 ;
独俊娥 ;
郭志利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01) :40-47
[8]   环境条件对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J].
冯虎元 ;
安黎哲 ;
王勋陵 .
植物学通报, 2000, (04) :312-318
[9]   植物水分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J].
梁宗锁,康绍忠 .
西北植物学报, 1996, (06) :79-84
[10]   中国的史前农业 [J].
安志敏 .
考古学报, 1988, (04) :369-38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