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

被引:62
作者
彭启福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词
诠释学; 文本诠释; 视域融合度; 文本契合度; 现实相关度;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07.08.007
中图分类号
B516.5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因其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取向而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它仅仅揭示了文本理解和解释过程中"视域融合"的生存论事实,但对于如何达成"视域融合"缺乏足够的方法论分析和反思。因此,有必要提出"视域融合度"来深化对文本理解和解释中的视域融合问题的方法论思考。"视域融合度"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文本契合度,即与文本之间在语义学上的契合度,以及与作者原初意图之间的契合度。要提高文本契合度,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包括文本学还原、历史学还原和心理学还原。其二是现实相关度,即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融入现实、影响现实的程度。能否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与读者现实处境的特殊性之间建立起一种批判性关联,成为制约文本现实相关度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J].
黄勇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45-52
[2]  
理解与解释.[M].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
[3]  
存在与时间.[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rgger)著;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
[4]  
真理与方法.[M].(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  
亚里士多德全集.[M].(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著;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