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布考抗氧化和预防再狭窄作用的Meta分析

被引:10
作者
王劲松 [1 ]
余金明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关键词
流行病学; Meta分析; 普罗布考; 预防; 抗氧化; 再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96 [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602 ; 100706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普罗布考抗氧化作用及其预防再狭窄的效果,以观察其对动脉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电子检索PubMed(1966~2007.9)、EMBASE(1980~2007.9)、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07.9)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4~2007.9),手工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参考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普罗布考改变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Meta分析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276例患者,249例对照,标准化差值均数为-2.38,95%可信区间为(-3.39~-1.38);有4篇文献纳入改善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Meta分析,共计96例患者,83例对照,标准化差值均数为1.97,95%可信区间为(0.60~3.35);有3篇文献(4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再狭窄管腔面积的Meta分析,共计159例患者,176例对照,权重差值均数为0.80,95%可信区间为(0.41~1.20);有7篇文献(11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再狭窄管腔直径的Meta分析,共计436例患者,420例对照,权重差值均数为0.32,95%可信区间为(0.22~0.42);有9篇文献(13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管腔再狭窄率的Meta分析,共计575例患者,557例对照,相对危险度为0.68,95%可信区间为(0.56~0.82);有4篇文献(5个研究)纳入普罗布考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良事件率的Meta分析,共计253例患者,162例对照,相对危险度为0.60,95%可信区间为(0.39~0.92)。结论采用普罗布考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维持支架内管腔面积和直径,降低其再狭窄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其抗氧化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仍需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781 / 7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普罗布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J].
李强翔 ;
钟惠菊 ;
朱飞跃 ;
张卓 ;
贺金莲 ;
龚汉仁 ;
申道君 ;
吴群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31) :34-36
[2]   普罗布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干预效应 [J].
董红梅 ;
黄岚 ;
祝善俊 ;
耿召华 ;
武晓静 ;
晋军 ;
于学军 ;
覃军 ;
夏红梅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07) :609-612
[3]   丙丁酚对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J].
陈德友 ;
曹剑 ;
范利 ;
朱冰坡 ;
刘涛 .
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1734-1736
[4]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内皮功能的关系及普罗布考的干预研究 [J].
范利 ;
朱冰坡 ;
李小鹰 ;
曹剑 ;
刘涛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03) :151-153
[5]   普罗布考对老年冠心病抗炎症及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J].
陈德友 ;
曹剑 ;
朱冰坡 ;
范利 .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5, (01) :38-40
[6]   普罗布考、复方丹参滴丸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作用 [J].
曾知恒 ;
伍民生 ;
刘唐威 ;
李平 ;
朱立光 ;
朱继金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06) :809-813
[7]   普罗布考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观察 [J].
鹿庆华 ;
盛林 ;
蒋卫东 ;
徐冬玲 ;
郝林 ;
董兆强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05) :317-319
[8]   普罗布考对冠心病高脂血症降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J].
吕以杰 ;
丁福生 ;
颜淑红 .
中国新药杂志, 1999, (08) :551-553
[9]   普罗布考对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及心绞痛发作的影响 [J].
纪求尚 ;
王苏加 ;
陈玉国 ;
黎莉 ;
刘同涛 .
中国新药杂志, 1999, (08) :553-555
[10]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Restenosis Prevention[J] . John S. Dougla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 200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