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发育规律

被引:15
作者
苏生瑞 [1 ]
李松 [2 ]
程强 [3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
[2]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3]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震后崩塌; 公路边坡; 失稳斜坡; 震裂山体; 映秀-卧龙公路;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2.03.011
中图分类号
P642.21 [崩塌];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震后崩塌是强烈地震造成的震裂山体在后期余震、降雨及重力作用下变形不断发展并再次发生的崩塌。基于对四川省省道S303线映秀-卧龙段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调查,通过空间分布、崩塌与物质组成、岩性、失稳斜坡坡度、坡高、坡形、坡向和崩塌形成机理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得到了震后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1.震后崩塌分布规律与地震时引发的崩塌的规律一致,即地震时易发生崩塌的地段地震后仍然易发生崩塌。2.按照边坡物质组成,以岩质边坡崩塌占绝大多数,岩土组合体边坡次之;较坚硬岩石中发生的崩塌多而较弱岩石中发生崩塌少,沿线发生崩塌最多的是岩性为闪长岩、辉长岩和变质砂岩等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3.失稳斜坡坡度在36°~85°之间,主要分布在41°~60°之间,即震后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发生崩塌的边坡坡度有明显的差别,映秀-耿达段集中在坡度为46°~60°的斜坡,而耿达-卧龙段集中在在坡度为41°~55°的斜坡。4.绝大多数崩塌发生在坡高150 m以内的斜坡上,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发生崩塌的边坡高度有明显的差别,映秀-耿达段集中在高度为51~350 m的斜坡,而耿达-卧龙段集中在在高度<200 m的斜坡,尤以高度<100 m的最多。5.阳坡和阴坡的崩塌数量有明显的差异,阳坡发生崩塌的数量远远大于阴坡崩塌发生的数量。6.震后边坡崩塌的形成机理以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为主。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地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由于岩性的差异,发生崩塌的斜坡的坡度、高度和主要形成机理具有差异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21 / 3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程强 ;
吴事贵 ;
苏玉杰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2) :160-167
[2]   斜坡震裂变形力学机制初探 [J].
冯文凯 ;
许强 ;
黄润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S1) (S1) :3124-3130
[3]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 [J].
祁生文 ;
许强 ;
刘春玲 ;
张兵 ;
梁宁 ;
童立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39-49
[4]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J].
黄润秋 ;
李为乐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19-28
[5]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J].
黄润秋 ;
李为乐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7 (12) :2585-2592
[6]   汶川大地震灾害与灾区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 [J].
谢和平 ;
邓建辉 ;
台佳佳 ;
何昌荣 ;
魏进兵 ;
陈继平 ;
李小余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9) :1781-1791
[7]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04) :433-444
[8]   地震作用下松散体斜坡崩塌动力学特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J].
杨庆华 ;
姚令侃 ;
任自铭 ;
高召宁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2) :368-374
[9]   地震崩滑预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J].
丁彦慧 ;
王余庆 ;
孙进忠 ;
唐蕴 .
工程地质学报, 2000, (04) :47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