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灾害与灾区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

被引:59
作者
谢和平
邓建辉
台佳佳
何昌荣
魏进兵
陈继平
李小余
机构
[1]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岩土力学; 汶川大地震; 灾害类型与分布; 重建; 岩土工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西部龙门山山区发生Ms=8.0级强震。地震是由龙门山中央断裂逆冲兼走滑产生的,沿300 km长的断裂带造成大量的山体崩塌、滑坡,城镇与村庄房屋坍塌不计其数,厂矿与交通设施严重毁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截至7月11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 197人遇难、18 341人失踪、374 176人受伤。基于震后灾区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在简介龙门山地质条件与断裂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从工程角度对地震产生的震害类型和分布,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等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归纳,提出灾区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以期为灾后重建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781 / 179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J].
陈国光 ;
计凤桔 ;
周荣军 ;
徐杰 ;
周本刚 ;
黎小刚 ;
叶友青 .
地震地质, 2007, (03) :657-673
[2]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 [J].
黄润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03) :433-454
[3]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J].
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 .
地震地质, 1994, (04) :389-403
[4]   松潘—龙门山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 [J].
唐荣昌 ;
文德华 ;
黄祖智 ;
伍先国 ;
林伟凡 ;
陈国星 ;
吴刚 .
中国地震, 1991, (03) :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