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行走底盘碾压率的模拟与分析

被引:10
作者
雷志强 [1 ,2 ]
张国忠 [1 ,2 ]
彭少兵 [3 ]
卢康 [1 ,2 ]
付建伟 [1 ,2 ]
查显涛 [1 ,2 ]
周勇 [1 ,2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2] 湖北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关键词
再生稻; 收割机; 履带底盘; 碾压率; 模拟; 建模;
D O 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70811.002
中图分类号
S225.4 [水稻收获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减少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收获再生稻头季时行走底盘对留桩的碾压率(履带碾压面积与收割面积的比值),以利于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并改善再生季稻米品质,基于履带式车辆设计理论,以割幅Z、轨距B、履带接地长度L、履带宽度b、转向半径R0、底盘中心轴线与割台割刀纵向距离X为影响因素,建立了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行走底盘结构模型及其田间直行转弯碾压模型,以种植行距i,株距c,穴径br的水稻为对象,对上述各参数对碾压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他参数相同条件下,直行时,碾压率δ1随割幅Z与履带宽度b的比值增加而减小;转弯时,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碾压率δ2随转向角度θ增大而减小,随转向半径R0的增大而减小;碾压率不受底盘中心轴线与割台割刀纵向距离X的影响;轨距B以及割幅Z与轨距B之差为行距和株距的公倍数时有利于减少碾压率;在相同接地比压条件下,割幅Z增加有利于减少碾压率。为减少碾压率,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结构设计时,在满足接地比压前提下,应减少履带宽度b和接地长度L,增大割幅Z,轨距B取行距和株距的公倍数,割幅Z与轨距B之差为行距和株距的最小公倍数,采用回转式行走路径;结合田块形状与面积,优先选用较大转向半径R0;在农艺上,建议水稻种植行距与株距有整数倍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38 / 7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农业机械设计手册.[M].中国农机研究院; 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农业机械学.[M].李宝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浅谈再生稻生产中的农机与农艺融合 [J].
易齐圣 .
湖北农机化, 2016, (05) :51-52
[4]  
再生稻头季收获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郭翰林;林建;施火结;张翔;.福建农机.2016, 01
[5]   再生稻割穗机的设计与性能试验 [J].
张国忠 ;
张翼翔 ;
黄见良 ;
翟康毅 ;
周勇 ;
黄海东 ;
樊啟洲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5 (01) :131-136
[7]   水稻一季+再生头季稻机收技术 [J].
何水清 ;
党洪阳 ;
王玉猛 .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 (06) :787-789
[8]   川南浅丘地区中稻机械化收割的优劣势及再生稻生产发展思路 [J].
卓刚 ;
许夕文 .
现代农业科技, 2015, (09) :62-62
[9]   湖北积极探索再生稻生产机械化 [J].
刘长华 ;
皮少成 ;
陈鹏宇 .
农机科技推广, 2015, (04) :14+16-14
[10]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J].
林文雄 ;
陈鸿飞 ;
张志兴 ;
徐倩华 ;
屠乃美 ;
方长旬 ;
任万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 (04) :39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