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被引:55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戚学祥
崔军文
李海兵
陈方远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喜马拉雅; NS向和EW向拆离构造; 垂向和侧向挤出; 造山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印度/亚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增生地体由特提斯-喜马拉雅(THM)、高喜马拉雅(GHM)、低喜马拉雅(LHM)和次喜马拉雅(SHM)亚地体组成。通过喜马拉雅增生地体中变质基底和盖层的组成、变质演化、变形机制与形成时代的对比,确定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缘的藏南拆离断裂(STD)向北延伸于特提斯-喜马拉雅(THM)亚地体之下,与形成在大于650°C温度、具有自南向北剪切滑移性质的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KLD)相连,深部地壳局部熔融、物质上涌造成的花岗岩侵位,使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隆起,形成康马-拉轨岗日穹隆带。在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部(普兰-吉隆-聂拉木-亚东一带)的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发现EW向近水平的高喜马拉雅韧性拆离构造(GHD),以发育EW向拉伸线理、缓倾的糜棱面理及具有自西向东水平滑移为特征;而在GHM南部靠近主中央冲断裂(MCT)北侧发育具有挤压转换性质的韧性走滑-逆冲断层。高喜马拉雅亚地体从南到北具有由逆冲→斜向逆冲→EW向伸展→斜向伸展→SN向伸展的连续变形和转换的特征,是在现代喜马拉雅垂向挤出和侧向挤出的耦合造山机制下综合变形的响应。喜马拉雅地体中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拆离构造的存在为喜马拉雅现代造山机制再讨论提供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喜马拉雅地体的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年龄记录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梁凤华 ;
戚学祥 ;
刘福来 ;
曾令森 ;
刘敦一 ;
李海兵 ;
吴才来 ;
史仁灯 ;
陈松永 .
岩石学报, 2005, (01) :3-14
[2]   藏南康马奥陶系及其底砾岩的发现并初论喜马拉雅沉积盖层与统一变质基底的关系 [J].
周志广 ;
刘文灿 ;
梁定益 .
地质通报, 2004, (07) :655-663
[3]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J].
李德威 ;
刘德民 ;
廖群安 ;
张雄华 ;
袁晏明 .
地质通报, 2003, (05) :303-307
[4]   藏南康马地区奥陶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刘文灿 ;
梁定益 ;
王克友 ;
周志广 ;
李国彪 ;
张祥信 .
地学前缘, 2002, (04) :247-248
[5]   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 [J].
崔军文 .
地质学报, 1997, (02) :105-112
[6]  
Eclogitic metasediments from the Tso Morari area (Ladakh, Himalaya): evidence for continental subduction during India-Asia convergence[J] . S. Guillot,J. de Sigoyer,J. M. Lardeaux,G. Mascle.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7 (2-3)
[7]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evidence for continental underthrusting beneath southern Tibet. Zhao W. J,Nelson K. D,Project INDEPTH team. Nature . 1993
[8]  
First record of eclogites from the H igh H im alayan belt,K aghan valley(northern Pakistan). Pognante U,Spencer D A. Eur.J.M ineral .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