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能权的法理属性及其立法探索

被引:32
作者
韩英夫 [1 ]
黄锡生 [1 ,2 ]
机构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用能权; 使用与交易; 能源总量控制; 节能降耗;
D O I
10.13553/j.cnki.llygg.2017.04.017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D922.67 [能源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用能权是在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大背景下,由国家初始分配和市场二次分配的以能源使用配额为主要内容的复合性财产利益。用能权的复杂性在于其兼具着国家管控的公法内核和财产利益的外在属性。一方面,用能权制度具有管控功能,是国家为实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目标而对特定个体(用能单位)能源使用权设置的一把新锁;另一方面,用能权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应在行政许可范围内承认用能权的排他性、可交易性等财产性特征,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能源要素的决定性作用。为此,需尽快出台相关立法,明确用能权的制度定位、初始分配规则、交易规则、定价机制等内容,并重点配套规定用能权制度与节能量交易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衔接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不同制度间的合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6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我国《节约能源法》的制度局限与完善 [J].
范战平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9 (06) :33-37
[2]   用能权交易的内涵、理论基础与机制构建 [J].
孔跃 ;
李宗录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 32 (06) :116-120
[3]   “十三五”我国绿色发展的途径与制度保障 [J].
李佐军 .
环境保护, 2016, 44 (11) :20-23
[6]   中国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 [J].
何建坤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68 (01) :5-12
[7]   我国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与对策 [J].
何建坤 .
经济纵横, 2014, (05) :16-20
[8]   基于不同原则下的碳权分配与中国的选择 [J].
王倩 ;
高翠云 ;
王硕 .
当代经济研究, 2014, (04) :30-36+96
[9]   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 [J].
涂华 ;
刘翠杰 .
煤质技术, 2014, (02) :57-60
[10]   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 [J].
师博 ;
沈坤荣 .
管理世界, 2013, (10) :6-1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