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2 条
我国货币中介指标有效性的实时对比——兼论社会融资规模的适用性
被引:6
作者:
李玉蓉
[1
]
徐宁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2]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货币中介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金融稳定;
D O I:
10.15896/j.xjtuskxb.201804004
中图分类号:
F82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比较分析货币供给量、社会融资规模和名义利率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就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层面而言,名义利率是较为有效的政策工具,而社会融资规模在2011年以前无法对通货膨胀进行有效调整,但是在现阶段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已明显上升,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的有效性正在逐步提高。就金融稳定层面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对金融稳定的调控效果要明显优于政策利率,并已逐渐成为政府和央行平抑金融波动的主要手段。然而需要指出,由于名义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对不同经济行为的调控效果各有差异,并不存在占优选择,因此中央银行在现阶段的政策调整过程中仍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采取混合型政策操作来平抑不同类型的经济冲击和经济波动。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0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