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立地分类研究评介

被引:23
作者
王高峰
机构
[1] 南京林学院林学系
关键词
森林立地; 立地分类; 立地质量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对各具特色的森林立地分类途径,即非生物环境因子、植被和综合多因子(生态系统)途径的主要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评价。在非生物环境因子途径中,分别讨论了气候、土壤和地形在森林立地分类中的作用,并对生活因子组合法、主导环境因子方法和土壤-立地研究方法作了重点评述;在植被途径中,阐述了植被在立地分类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着重讨论了地位级与地位指数方法,美国西部的生境类型分类方法及苏卡乔夫的林型学说;在综合多因子途径中,论述了生态系统各组分在划分森林立地类型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详细评述了巴登—符腾堡方法及其在美国发展形成的生态学立地分类方法和波格来勃涅克的林型学说。对我国曾采用的各种森林立地分类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结合在以上评述中作了详细介绍。通过以上各学派分类方法的比较,展望了未来森林立地分类研究的发展动态,并提出了目前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2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森林生产力的评定方法[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詹昭宁 编, 1982
[12]  
森林生态学[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东北林学院编, 1981
[13]  
林型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 (苏)波格来勃涅克, 1959
[14]  
编制立地条件类型表及设计造林类型[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林业部造林设计局编, 1958
[15]  
The use of vegetation in assessing the productivity of forest lands[J] . R. Daubenmire.The Botanical Review . 1976 (2)
[16]  
杉木立地条件的系统研究及应用 .2 南方十四省[区]杉协组. 林业科学 . 1983
[17]  
Forest Ecology .2 Spurr S H,Barnes B V. . 1980
[18]   立地指数综述 [J].
范济洲 ;
詹昭宁 .
林业科技通讯, 1978, (08) :21-24
[19]   关于西南高山林区林型分类的几个問題 [J].
毕国昌 .
林业科学, 1964, (01) :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