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和盆地的成因

被引:50
作者
曾融生
朱露培
何正勤
丁志峰
孙为国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华北盆地; 震源模型; 盆地和强震的成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北盆地自第三纪以来产生不均匀沉降,形成众多凹陷和隆起.传统的热张裂模型或是拉一分模型均不适用于华北盆地.我们根据反射和折射地震探测以及地震体波层析成象的结果,说明震源区附近存在Moho界面断裂,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地幔高温物质(低速度)向地壳下部入侵.因此,作者提出华北盆地强震以及凹陷形成的新模型,即在水平板块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下部入侵,它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不仅在横向是不均匀的,而且在垂向也是不均匀的.它能够在地壳上部产生足够大的伸张应力场,同时在地壳中部或下部产生水平切应力场.这个新模型也能解释华北盆地的地壳厚度没有减薄,而地面热流又较大的现象. 由于地壳中力学性质随深度而改变,所以强震可能是由中部地壳的塑性形变以及上部地壳的脆性断层所组成的,即所谓两层破裂的震源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288 / 30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京津唐张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 [J].
朱露培 ;
曾融生 ;
刘福田 .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03) :267-277
[2]   一种新的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模型参数化方法 [J].
朱露培 ;
曾融生 ;
刘福田 .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01) :34-43
[3]   邢台地震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立体图象与地震发生过程 [J].
胡小幸 ;
林邦慧 .
地震学报, 1989, (01) :1-11
[4]   从地震折射和反射剖面结果讨论唐山地震成因 [J].
曾融生 ;
陆涵行 ;
丁志峰 .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04) :383-398
[5]   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象 [J].
刘福田 ;
曲克信 ;
吴华 ;
李强 ;
刘建华 ;
胡戈 .
地球物理学报, 1986, (05) :442-449+529
[6]   唐山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及大陆地震成因的探讨 [J].
曾融生 ;
张少泉 ;
周海南 ;
何正勤 .
地震学报, 1985, (02) :125-142
[7]   中国东部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 [J].
汪素云 ;
许忠淮 .
地震学报, 1985, (01) :17-32
[8]   关于邢台地震地质背景的讨论 [J].
杨承先 .
地震, 1982, (05) :29-32
[9]   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 [J].
张之立 ;
李钦祖 ;
谷继成 ;
靳雅敏 ;
杨懋源 ;
刘万琴 .
地震学报, 1980, (02) :111-129
[10]   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 [J].
金安蜀 ;
刘福田 ;
孙永智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2) :17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