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与Oryza officinalis相似群野生稻基因组VDAC基因的比较

被引:1
作者
马亢
周杰
覃瑞
刘新琼
刘学群
王春台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关键词
栽培稻; 野生稻; VDAC基因;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2008.03.012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根据水稻基因组文库日本晴的基因组VDAC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6种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稻(BB、CC、BBCC及CCDD)和2种栽培稻(AA)的基因组DNA的VDAC基因片段。所有分别代表8个VDAC基因的8对引物中,除引物VDAC3外,其它7对引物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条带,其中一些片段是所有试验材料共有的,而另一些则具有明显的基因组或种的特异性。AA、BB、CC基因组均具有VDAC1、VDAC4、VDAC7和VDAC8引物的扩增位点,而DD基因组则不能确定。VDAC6的引物位点是AA基因组所特有。VDAC2引物的扩增位点存在于基因组AA、BB、DD,而CC基因组中则无此位点。而VDAC5则可区分同为CCDD的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栽培稻种与野生稻种基因组相比能扩增出更多的VDAC基因片段的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稻属中VDAC基因的起源及进化关系提供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341 / 34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红莲型CMS水稻线粒体K通道特性的初步研究 [J].
夏春皎 ;
王卓 ;
徐鑫 ;
马亢 ;
刘学群 ;
王春台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3) :219-222
[2]  
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M].钱前; 程式华;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
[3]   A protocol for high-throughput extraction of DNA from rice leaves [J].
Xu, X ;
Kawasaki, S ;
Fujimura, T ;
Wang, CT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2005, 23 (03) :291-295
[4]  
Reconstitution in planar lipid bilayers of a voltage-dependent anion-selective channel obtained from paramecium mitochondria.[J].Stanley J. Schein;Marco Colombini;Alan Finkelstein.The Journal of Membrane Biology.197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