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煤系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

被引:52
作者
鲁静 [1 ]
邵龙义 [1 ]
孙斌 [2 ]
杨敏芳 [2 ]
董大啸 [1 ]
田文广 [2 ]
李明培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二叠纪煤系; 古地理演化; 聚煤作用; 正常海退; 强制性海退;
D O I
10.13225/j.cnki.jccs.2012.05.001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揭示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层聚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开展了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BTR)、正常海退形成的冲刷面(NSS)和暴露面(NES)及其对应的整合面(NCC)、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FEU)和暴露面(FES)及对应的整合面(FCC)4种层序界面类型,将研究煤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认为基准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演化、废弃和聚煤作用的发生,而聚煤基底沉积环境和聚煤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其平面上的稳定性,提出了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的综合聚煤模式。结果表明:区域广泛分布的厚煤层形成于Ⅱ型层序界面及Ⅰ型层序最大海退面(初始海泛面)附近;澙湖-潮坪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低的潮坪环境,潮坪-三角洲-澙湖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中等的潮坪环境,浅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高的三角洲平原间湾湖泊和局限海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747 / 75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扬子准地台西缘宝鼎断陷盆地层序格架下古地理演化与聚煤作用 [J].
鲁静 ;
邵龙义 ;
魏克敏 ;
苏时才 ;
冉隆明 ;
孙应珠 ;
陈江峰 ;
于晓辉 .
煤炭学报, 2009, 34 (04) :433-437
[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古生代陆表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J].
杨明慧 ;
刘池洋 ;
兰朝利 ;
刘乐 ;
王金秀 .
沉积学报, 2008, 26 (06) :1005-1013
[3]   柴北缘老高泉地区侏罗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特征 [J].
黄曼 ;
邵龙义 ;
鲁静 ;
刘天绩 ;
汪浩 ;
文怀军 ;
鞠琪 .
煤炭学报, 2007, (05) :485-489
[4]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层序地层与海侵成煤特点 [J].
李增学 ;
王明镇 ;
余继峰 ;
韩美莲 ;
李江涛 ;
吕大炜 .
沉积学报, 2006, (06) :834-840
[5]   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多样性研究 [J].
桑树勋 ;
陈世悦 ;
刘焕杰 .
地质科学, 2001, (02) :212-221
[6]   山东及两淮地区石炭、二叠系高分辨层序序列对比 [J].
李增学 ;
魏久传 ;
韩美莲 ;
刘德勇 ;
张德强 .
煤炭学报, 2000, (S1) :6-10
[7]   陕甘宁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 [J].
郭英海 ;
刘焕杰 .
古地理学报, 2000, (01) :19-30
[8]   华北石炭、二叠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J].
李宝芳 ;
温显端 ;
李贵东 .
地学前缘, 1999, (S1) :81-94
[9]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 [J].
陈世悦 ;
刘焕杰 .
沉积学报, 1999, (01) :63-70
[10]  
环渤海湾西部石炭系—二叠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研究[M]. 地质出版社 , 邵龙义,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