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退化沙地飞播植物群落演替趋势研究

被引:3
作者
周志宇
张冈
马斌
张莉丽
高文星
机构
[1]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飞播区; 白沙蒿; 蒙古沙拐枣; 群落演替; 限制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阿拉善沙地飞播植被的形成和发育与生长季中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播种时月降水量大于65mm时,植物群落中高或较高存在度的植物种是蒙古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鞭(Psammochloa villose)和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重要值分别是64.9%、61.6%和23.7%,生物量2038.2kg·hm-2。飞播种时月降水量小于40mm时,植物群落中高的或较高存在度的种是白沙蒿、葡根骆驼蓬(Peganum nigellastrum),重要值依次是65.5%~66.6%、35.7%~46.1%,生物量1827.3~1834.7kg·hm-2。飞播植物群落种的数量随生长季节的变化而异,在6~9月,白沙蒿的重要值和生物量所占群落总量的比率逐月增多,种的存在度保持稳定,表现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蒙古沙拐枣的重要值和生物量在6~8月间表现出增长趋势,9月生物量有所减少,但其在植物群落中的表现相对比较稳定。沙鞭的重要值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而减少,表现出衰退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在沙地人工建植白沙蒿和蒙古沙拐枣是治理退化沙地的有效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3+17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阿拉善荒漠不同密度白沙蒿人工种群生长、繁殖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J].
周志宇 ;
李锋瑞 ;
陈亚明 ;
吴彩霞 ;
傅华 ;
李雪瑞 .
生态学报, 2004, (05) :895-899
[2]   阿拉善荒漠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变化 [J].
周志宇 ;
付华 ;
陈亚明 ;
吴彩霞 ;
李雪瑞 ;
朱兴运 ;
甘红军 ;
爱东 .
草业学报, 2003, (01) :34-40
[3]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15年飞播牧草效益调查 [J].
马海波 ;
马卫东 ;
任秀玲 .
中国草地, 1997, (01) :60-61+63-64
[4]   荒漠地区草地初级生产力与水热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 [J].
巫荣征 .
中国草地, 1991, (03) :17-21
[5]  
草地农业生态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任继周 主编,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