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重建方式下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26
作者
邸月宝 [1 ,2 ]
王辉民 [1 ]
马泽清 [1 ]
杨风亭 [1 ]
张文江 [1 ]
付晓莉 [1 ]
梁跃龙 [3 ]
周华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关键词
森林重建; 碳储量; 分配格局; 亚热带;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森林重建被认为是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调查研究了两种重建方式(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并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然更新的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土壤+枯落物)约为257.59thm-2,人工营造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蓝果树(Nyssasinensis)林分别为230.93和163.49thm-2,表明在亚热带九连山区,自然重建方式在森林碳汇功能上优于人工重建方式.但上述森林碳储量仍然显著低于地带性植被的碳储量(299.13thm-2),表明这些森林仍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自然重建方式经济投入少,对土壤碳库扰动较小,且植被碳储量显著高于速生人工林,说明在种源丰富、自然环境较好的亚热带林区,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自然重建方式具有较高的固碳效益,这对于我国碳汇林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553 / 15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31]   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次生林自然恢复15年来群落乔木层的动态变化 [J].
包维楷 ;
刘照光 ;
刘朝禄 ;
袁亚夫 ;
刘仁东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6) :702-709
[32]   拟赤杨人工林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 [J].
陈文荣 .
福建林业科技, 2000, (03) :31-34+74
[33]   不同栽植代数29年实生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 [J].
杨玉盛 ;
何宗明 ;
邱仁辉 ;
俞新妥 ;
黄宝龙 .
林业科学, 1999, (01) :34-38
[34]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J].
陈庆强 ;
沈承德 ;
易惟熙 ;
彭少麟 ;
李志安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6) :46-54
[35]   江西次生栲树、木荷林生产力的研究 [J].
詹有生 ;
敖向阳 ;
林飞 ;
邵锦锋 ;
黄晓凤 .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06) :57-58+60-61
[36]   江西次生米槠林组成结构及生产力研究 [J].
詹有生 .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04) :63-68
[37]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38]   杭州木荷次生林生物量的研究 [J].
俞益武 ;
施德法 ;
蒋秋怡 ;
何黎明 ;
陈国瑞 .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3, (02) :36-40
[39]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的物理性质、水分状况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初步研究 [J].
李昌华 ;
李中菊 .
自然资源学报, 1991, (04) :370-379
[40]   杉木生长过程特征和生长期划分 [J].
郑勇平 ;
朱浩 ;
徐焕农 ;
许凤华 ;
周岳泉 .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1, (02) :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