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的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评价

被引:28
作者
金菊良 [1 ,2 ]
原晨阳 [1 ]
蒋尚明 [3 ]
许浒 [3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2] 合肥工业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
[3]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塘坝灌区; 抗旱能力评价; 农业灌溉; 灌溉需水量; 可供水量; 江淮丘陵区;
D O I
10.13243/j.cnki.slxb.2013.05.014
中图分类号
S274 [灌溉制度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摘要
综合考虑气象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及塘坝建设情况,提出了基于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应用结果表明:江淮丘陵区5地市及全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历史上较高的水平,此后呈波动下降趋势,至21世纪初又有所提高,客观地反应了50年代至今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的历史演变特征;塘坝塘容、作物水旱比和复种指数对塘坝灌区抗旱能力影响较大,建议从增加塘坝蓄水量、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性两方面采取供需双侧管理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该模型直观,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可应用于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计算。
引用
收藏
页码:534 / 54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淮河流域过去60年干旱趋势特征及其与极端降水的联系 [J].
刘可晶 ;
王文 ;
朱烨 ;
王慧敏 .
水利学报, 2012, 43 (10) :1179-1187
[2]   遥感蒸散发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J].
冯景泽 ;
王忠静 .
水利学报, 2012, 43 (08) :914-925
[3]   安徽省易旱地区抗旱能力评价 [J].
费振宇 ;
蒋尚明 ;
金菊良 ;
江龙 .
水电能源科学, 2012, 30 (07) :29-33
[4]   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的构建 [J].
刘路广 ;
崔远来 .
水利学报, 2012, 43 (07) :826-833
[5]   塘坝工程在江淮丘陵区旱灾防治中的作用 [J].
王庆 ;
蒋尚明 ;
金菊良 ;
许浒 .
上海国土资源, 2012, 33 (01) :71-74+90
[6]   基于蒸渗仪实测数据的日参考作物蒸发腾发量计算方法评价 [J].
徐俊增 ;
彭世彰 ;
丁加丽 ;
魏征 .
水利学报, 2010, 41 (12) :1497-1505
[7]   夏玉米作物系数计算与耗水量研究 [J].
赵娜娜 ;
刘钰 ;
蔡甲冰 .
水利学报, 2010, (08) :953-959+969
[8]   甘肃省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J].
邓建伟 ;
金彦兆 ;
李莉 .
人民长江, 2010, (12) :105-107
[9]   中国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J].
顾颖 ;
倪深海 ;
王会容 .
水科学进展, 2005, (05) :700-704
[10]   江淮丘陵易旱地区适宜水旱种植比的研究 [J].
王友贞 ;
叶乃杰 .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04) :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