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与政府行为研究
被引:6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余达锦
机构
:
[1]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系
来源
:
生态经济
|
2015年
/ 31卷
/ 05期
关键词
:
低碳城市建设;
新能源发展;
政府行为;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F416.2 [能源工业、动力工业];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发展新能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是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对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新能源支撑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及政府行为,建立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四方协调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能源行为内容,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政府能源行为创新策略,为相关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M].余达锦; 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2]
经济学.[M].(美)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美)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D.Nordhaus)著;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13]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刘志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刘志林
戴亦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戴亦欣
董长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董长贵
齐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齐晔
[J].
城市发展研究 ,
2009,
(06)
: 1
-
7+12
[14]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戴亦欣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03)
: 12
-
17
[15]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辛章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编辑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编辑部
辛章平
张银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编辑部
张银太
[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04)
: 98
-
102
[16]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GDP
赵福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赵福山
李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李杰
[J].
理论探讨,
2007,
(02)
: 83
-
84
←
1
2
→
共 16 条
[11]
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M].余达锦; 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2]
经济学.[M].(美)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美)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D.Nordhaus)著;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13]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刘志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刘志林
戴亦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戴亦欣
董长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董长贵
齐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齐晔
[J].
城市发展研究 ,
2009,
(06)
: 1
-
7+12
[14]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戴亦欣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03)
: 12
-
17
[15]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辛章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编辑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编辑部
辛章平
张银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编辑部
张银太
[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04)
: 98
-
102
[16]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GDP
赵福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赵福山
李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李杰
[J].
理论探讨,
2007,
(02)
: 83
-
84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