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近源晚期优势成藏模式

被引:63
作者
彭文绪 [1 ]
孙和风 [1 ,2 ]
张如才 [1 ]
余宏忠 [1 ]
张新涛 [1 ]
机构
[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油气; 晚期成藏; 黄河口凹陷; 渤海海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南部海域一个富生烃凹陷,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具有中-浅埋深(1200~1800m)、原油密度中等、产能高(新近系最高455.3m3/d)等特点。油气成藏以近源垂向运移为主,主要成藏时间为5.1Ma以来,主力油层明显受层序控制,油层主要分布于最大湖泛面以下,成藏模式可以归纳为"近源晚期优势"。5年来(2004—2008年),该凹陷勘探地质成功率为85%,平均单井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713×104m3,至2008年已经钻探近100口探井。在20世纪80—90年代初发现渤中25-1/S、渤中34-2/4、渤中28-1和渤中26-2等油田的基础上,近几年相继发现了渤中34-1、渤中28-2S、渤中29-4、渤中26-3等中、浅层中型油气田,形成了渤海南部海域油气发现的新高潮。
引用
收藏
页码:510 / 5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金县地区为例 [J].
邓津辉 ;
周心怀 ;
魏刚 ;
孙书滨 ;
王刚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1) :102-106
[2]   地层记录中的古气候信息及其与烃源岩发育的相关性——以渤海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为例 [J].
刘占红 ;
李思田 ;
辛仁臣 ;
徐长贵 ;
程建春 .
地质通报, 2007, (07) :830-833+835
[3]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J].
马立桥 ;
陈汉林 ;
董庸 ;
夏九峰 ;
孙凤霞 ;
杨兰英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1) :35-42
[4]   中国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J].
贾承造 ;
何登发 ;
石昕 ;
杨庚 ;
张朝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5) :412-420
[5]   黄河口凹陷BZ34断裂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模式 [J].
陈斌 ;
邓运华 ;
郝芳 ;
邹华耀 ;
胡建武 .
石油学报, 2006, (01) :37-41
[6]   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中转站”模式 [J].
邓运华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06) :14-17+90
[7]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 [J].
龚再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33-138
[8]   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三角洲的发现、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J].
徐长贵 ;
姜培海 ;
武法东 ;
杨波 ;
厉大亮 .
沉积学报, 2002, (04) :588-594
[9]   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 [J].
柳广弟 ;
吴孔友 ;
查明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16-17+22
[10]   渤海莱州湾走滑拉分凹陷的构造研究及其石油勘探意义 [J].
蔡东升 ;
罗毓晖 ;
姚长华 .
石油学报, 2001, (02) :19-2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