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及山地灾害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张信宝
吴积善
汪阳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西线工程; 川西北高原; 地貌垂直地带性; 山地灾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 [地貌学(地形学)];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0818 ; 081803 ;
摘要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前者可以形成冰川发育的高山,后者为融冻地貌等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主要位于流水地貌带与冰缘地貌带的交界地带,滑坡、崩塌、融冻土流是工程沿线的主要斜坡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工程沿线地区泥石流沟数量多、规模小,但流水地貌带内的部分沟谷可能有大型泥石流发生。融冻土流是该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侵蚀产沙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冰缘地貌和流水地貌的交错带部位,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
引用
收藏
页码:633 / 64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J].
潘保田 ;
高红山 ;
李炳元 ;
李吉均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50-57+133
[2]   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 [J].
李炳元 ;
潘保田 .
地理研究, 2002, (01) :61-70
[3]   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规划 [J].
崔荃 .
人民黄河, 2001, (10) :23-24+46
[4]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潘保田 ;
赵志军 ;
宋友桂 .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381-391
[5]   四川西部杂谷脑地区晚更新世“冰碛物”成因之探讨 [J].
唐邦兴 ;
刘世建 ;
柳素清 ;
黄赐璇 ;
梁玉莲 ;
B.Frenzel .
冰川冻土, 1996, (S1) :234-242
[6]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7]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6, (15) :1402-1406
[8]   青藏高原的泛冰盖遗迹与冰期 [J].
徐道明,沈永平 .
冰川冻土, 1995, (03) :213-229
[9]   8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学和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 [J].
施雅风,李吉均 .
冰川冻土, 1994, (01) :1-14
[10]   中国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冰缘地貌特征 [J].
边纯玉 ;
郭鹏飞 .
冰川冻土, 1990, (02) :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