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边缘冕宁—宜宾剖面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27
作者
万战生 [1 ,2 ]
赵国泽 [1 ]
汤吉 [1 ]
陈小斌 [1 ]
王立凤 [1 ]
肖骑彬 [1 ]
詹艳 [1 ]
王继军 [1 ]
汪卫毛 [3 ]
蔡军涛 [1 ,4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
[3] 中石化江汉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4] 江苏省地震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边缘; 大凉山地块; 电性结构; 地壳流动层; 地震活动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9 [地电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在青藏高原东边缘沿冕宁宜宾进行了大地电磁探测研究,剖面西起康滇地轴,向东穿过大凉山地块,终止于四川盆地.利用带地形的NLCG(非线性共轭梯度)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沿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康滇地轴和大凉山地块地壳中存在向上拱起的高导层(HCL),顶面埋深为10~1 5 km,最浅处不足10 km,厚度大约15~25 km,最小电阻率小于10 Ωm.四川盆地中下地壳不存在高导层.和该剖面北侧的石棉乐山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对比分析表明,高导层在南北方向上可能连续延伸,长度大于100km.壳内高导层的高导电性与岩石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可能含有百分之几的含盐流体,易于流动和变形.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内的可流动层在向东或东南方向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转向南或南南东方向,大体沿着大凉山地块的走向.在东西方向,壳内高导层自川滇地块向东运动,穿过大凉山地块西边界的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在大凉山地块东部,向四川盆地深部倾俯.本文对于壳内可流动层的存在及其与青藏高原东边缘的变形和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585 / 59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汶川Ms8.0级地震成因三“层次”分析——基于深部电性结构[J]. 赵国泽,陈小斌,肖骑彬,王立凤,汤吉,詹艳,王继军,张继红,H.Utada,M.Uyeshima.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4]   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 [J].
王阎昭 ;
王恩宁 ;
沈正康 ;
王敏 ;
甘卫军 ;
乔学军 ;
孟国杰 ;
李铁明 ;
陶玮 ;
杨永林 ;
程佳 ;
李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82-597
[5]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区及其周边地块的深部电性结构 [J].
詹艳 ;
赵国泽 ;
王继军 ;
陈小斌 ;
肖骑彬 ;
黄哲 ;
镇国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511-520
[6]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J].
赵国泽 ;
陈小斌 ;
王立凤 ;
王继军 ;
汤吉 ;
万战生 ;
张继红 ;
詹艳 ;
肖骑彬 .
科学通报, 2008, (03) :345-350
[7]   新生代贡嘎山花岗岩中的流体包裹体面测试及其应力场分析 [J].
孙圣思 ;
贾东 ;
胡潜伟 ;
陈竹新 ;
贾秋鹏 ;
罗良 ;
李一泉 ;
邓飞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2) :344-352
[8]   川滇地区重力异常的小波分解与解释 [J].
楼海 ;
王椿镛 .
地震学报, 2005, (05) :515-523
[9]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J].
徐锡伟 ;
张培震 ;
闻学泽 ;
秦尊丽 ;
陈桂华 ;
朱艾斓 .
地震地质, 2005, (03) :446-461
[10]   藏南定结铁镁质麻粒岩矿物化学、PTt轨迹和折返过程 [J].
刘树文 ;
张进江 ;
舒桂明 ;
李秋根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9) :14-24